|
|
交大博通:科大创新是造假翻版么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5日 10:59 股市动态分析
科大创新(600551)是一家中国科大控股的上市公司,2004年初暴出财务造假大丑闻,两位高管也因委托理财酿成巨额损失问题而锒铛入狱。笔者最近发现,交大博通(600455)与科大创新犹如一个模子生出来的:同样出身名校(交大博通是西安交大属下的上市公司),规模都不大,但都涉嫌欺诈上市,上市之后又都落入"财务陷阱",只是与科大创新不同的是,交大博通不是落入委托理财陷阱,而是落入分销陷阱。2005年1月13日,该公司发布公告称分销业务被骗,并宣布停止分销业务: 2004年7月中旬,本公司代理产品渠道分销业务,在正常催收已执行的销售合同货款时,发现应收货款到期入帐出现小额支付、大额拖延问题。同时,新签合同中本公司以银行承兑方式支付给供货方订购货物后,供货方存在将货款挪做它用之嫌。此事引起本公司管理层的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专门小组,了解落实与本公司签订购销合同的相关公司的货物交付、货款回收情况,并严正要求相关公司迅速按照合同履约。 2004年8月2日,为了加大追款力度,经公司总经理办公会决定,向公安机关诚请立案侦查,公安机关将该业务范围内所涉及银行承兑汇票金额67,762, 594.00元进行侦查,并已冻结大部分资金。 事后,该案主犯被绳之以法,2006年5月,北京第一中院判处该案主犯王禹无期徒刑,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书认为,在2004年1月至6月期间,他以利华晶公司、天马通达公司等多家公司的名义与交大博通签订了20余份购销合同,并采用提供伪造的中电子公司担保函的手段,骗取交大博通以承兑汇票形式支付的货款人民币4693万余元后,将其中4674万余元非法占有,用于归还其个人债务。 根据判决书的证人证言,10多家公司在法庭证实,在王禹的牵线下,他们与交大博通签订供货合同,但双方并无真实货物交易,仅仅是现金走账,合同签订日期大多集中在2004年4~5月,而交大博通上市募集资金日期是2004年3月28日。 对于合同诈骗罪,王禹当庭加以否认。他认为,自己没有占有一分钱,涉案的巨额款项来往除了业务需要外,大多是为了帮助他人过审计关或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而进行的。 如果真如王禹所说,那么交大博通是否实施了"三角交易"的财务骗术?这是笔者所疑虑的。三角交易通俗地讲是A卖B,B卖给C,C再卖回给A。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假设:交大博通为了做报表,在王禹的牵线下,开具银行承兑汇票给"供货商",作购入;然后再销售给"经销商",作销售。但是"货款"流入到"供货商"之后,不能正常回流到上市公司,由此形成交大博通6000多万元的财务窟窿。 笔者还怀疑,交大博通并不只是04年的分销业务有问题。该公司是2004年3月上市,笔者查询了其招股书,发现在其招股书找不到"分销"字样,主营业务中也没有"分销"业务分类。但在05年报,公司称"分销"业务涉嫌诈骗而停止导致软件业务收入减少52%,该公司02、03、04年收入均在1亿元左右,52%相当于5000多万元规模。对于能影响公司主营业务收入逾一半的业务,在招股书里没有,难道是遗漏了吗?这种可能性很小。从判决书事实看,交大博通仅2004年上半年可能就虚构进货近5000万元,根据04年报,该公司并没有将三角交易虚构的销售冲销,可以推断04年报至少虚增了近5000万元的销售额,可以类推03、02年也存在类似情节,如果是这样,则交大博通仅在上市前后的三年就虚增收入近1.5亿元,"造假"规模是调整后收入的一倍,也就是说交大博通一半的收入极有可能是虚构的,不排除是三角交易舞弊下的产物。 此外还有一个需要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交大博通上市前夕的2003年末货币资金余额高达4962万元,其中定期银行存款2203万元,这对于一家年实际收入只有5000万元左右的企业而言是不正常的,而且对应的银行借款屡创新高,笔者基本可以判断该笔存款应为虚构,对应的是历年虚增收益形成的虚假资产(该公司IPO前三年累计实现净利只有4000万元)。公司2005年末、2006年末、2007中期报表银行存款分别是6328万元、7262万元、6880万元,对于一家上市之后出现巨亏的企业(该公司04、05、06年分别实现净利216万元、-6969万元、695万元),年收入只有1、2亿元的企业有如此巨额的自由现金,这不得不令笔者表示怀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