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银行资产证券化面临三软伤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4日 00:39 证券日报

  自前年底国开行和建行分别推出“开元”和“建元”两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之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大有如火如荼之势。然而,随后一度出现的冷处理,给信贷资产证券化提出了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投资者对资产证券化不热衷?

  流动性不足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中,流动性不足是这一创新产品的最大缺憾所在。基金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兴趣非常小,主要原因之一就它无法满足基金对流动性的要求。

  业内人士表示,美国经济是高度市场化的,金融机构自生自灭。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和市场利率持续攀升,居民纷纷从银行提取存款,然后转存。国民住房抵押储蓄信贷银行规模小,难以承受挤兑风险。在这种金融背景下,它们选择公开发行“过手

证券”,换取现金,支付储户。反观我国的商业银行,其存贷差很大,流动性过剩,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外部压力根本体现不出来。

  业内人士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配套措施必须要跟上。应参考债券做市商制度,为资产证券化产品建立做市商进行报价。在这一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机构的积极性,使其有较大意愿承担做市风险。

  收益不突出 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收益并不特别突出,预期收益也有较大不确定性,也削弱了该类产品对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

  业内人士称,美国的银行积极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规避存贷利差倒挂的风险。当时,国民住房抵押储蓄信贷银行的大量贷款被“套牢”在低于通货膨胀率的住房抵押贷款上面,而吸收的居民存款必须按照市场利率进行支付,出现借款与贷款利率倒挂的现象。“利差损”导致相关银行严重亏损,并走到了全行业破产的边缘。1989年9月13日,美国国会批准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庞大的金融救助计划”——在10年内用1590亿美元拯救全美的国民住房抵押储蓄信贷银行。为了化解“利差损”风险,银行选择了积极采取证券化。

  我国的情况是,商业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不是固定利率,贷款银行可以根据金融市场情况,由央行统一调整,不存在利差损的问题,并且顺差很大。因此,商业银行并不存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内在动力。其制定了低收益标准,也吸引不来机构投资者的竞买。

  不良资产难受欢迎 不良贷款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最大风险,在很多情况下,商业银行往往倾向于将不良资产打包推向市场,但是,谁喜欢花大价钱买回来一堆有瑕疵的商品呢?

  业内人士认为,用来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必须是预期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信贷资产,至少是性质良好的贷款。但目前我国地价和

房价持续上升,早期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都是低风险、高收益的优质资产,商业银行将这块资产证券化的意愿较低,银行更愿意将不良贷款拿出来与市场分享。

  但是,机构也有机构的算盘。商业银行的“小九九”肯定只能遭遇机构的反对票。这种产品肯定没有市场,受托机构不会愿意承销这种证券,信用评级机构也不会愿意给予信用增级,即使给予信用增级,也会向银行提出高额的补偿条件。

  业内人士称,投资者都是理性经济人。要提高资产证券化的热度,银行还应慷慨一些,将压箱底的货物搬出来一部分。 (家路美)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