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与计赚商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1日 10:34 21世纪经济报道

  贵报日前报称新桥"计赚"了深发展,合共利用"制度缺陷"和本次股改,"少付36亿,获利70亿元"。对该文的命题与结论,笔者不敢苟同,在此与作者商榷一番。

  "计赚"称:"2004年12月,新桥投资受让3.481亿股深发展非流通股和相对控股权,平均每股售价为3.6元。事发当月,深发展二级市场股票均价为6.89元,控股权转让价比照二级市场价格折让率高达48%。"

  众所周知,股票市场千变万化,股价此起彼伏,投资者入市不一,收益亏损难以比较。以控制权转让价当月均价相较固然可以,但若以此后深发展的最低价5.05元比较,作者计算的"折让率"岂不大大缩水?再者,新桥之收购价,已远高过当时非流通股转让市场的价格平均水平,因此以当时流通股市价比较,根本是无法进行。照作者的意思,当时收购法人股的全中国的投资者,都是"计赚"了吗?

  但这问题仅是表面。在深发展之后的中行外资入股,外资入股价仅较当时中行净资产溢价17%;此后外资入股工行,出价较其时工行净资产溢价22%。而在此之前的新桥收购深发展,则是溢价60%。如此说来,新桥之出价,远较外资入股中行工行为高。

  深发展与二行不同,外资入股中行工行时,均已经国家注资,

不良资产剥离干净,而深发展当时却百病缠身,前途未卜,充满风险。

  汇金的老总谢平博士曾对所谓外资入股中国本土银行,是否"贱卖"国资,有过精辟见解:"我们认为老外冒着很大的风险,事后看赚了钱,但是,如果他不进来,上市的IPO价格不见得这么高。"试想,若无当时新桥入股,深发展何以有今天?

  "计赚"一文又称,新桥入股,是"关键在于

股权分置的制度环境",言下之意,是钻了"制度缺陷"的空子。

  先不说外资入股其它商业银行,均以"后分置"即"全流通"上市,已是定局。而新桥收购深发展时,"分置"改革并未出台。虽若如此,新桥在并不知"分置"及其改革情形下的收购,并在此后通过一连串手术,使深发展重上新台阶。现若以"钻空子"讨伐之,至少是有偏颇牵强之嫌。

  再者,深发展股权,特别是"分置"状态的形成,极其特殊。被界定为"非流通股"的法人股东持股,相当部分系由二级市场购入,本有流通权,亦包括新桥收购部分。尽管如此,非流通股股东响应国家号召,撇开这一历史旧案,本身就应得到肯定,以投机钻营待之似有不妥。

  再如"计赚"引用股民话语,称新桥利用政策缺陷赚得36亿,应归还股民。并称此等可折10送3.25。但若如此,即使将深发展非流通股全数送出,也难达此数。

  "计赚"一文曾将新桥收购深发展与花旗收购广发的价格对比。以时间节点看,一是2004年,一是2006年,本土银行价格已是水涨船高,不可同日而语。且之所以出现水涨船高之势,新桥对深发展的再造,也是其中重要因素。因为政府逐渐认识到国外银行管理经验所在,故才有适当开放允许外资进入本土行的战略决策,而非仅仅试点。

  再如"计赚"所称银行牌照价格高低之比,笔者以为道不同者不同谋,你看牌照之价我看管理团队,本是同一物件有人看外表有人看质地,据此出价各不相同有何不当?硬要拿自己标准衡量他人,是不是有点过于武断?

  有人说新桥如何利用本次股改大赚一笔,据其所算高达70亿。但此结果所有的支撑,即新桥卖出权证,再于市场以股改启动前股价购入正股。

  但如本次股改成功,深发展届时股价决非当今。那么,莫说以投资见长的新桥,任何人都不会看不到这一点。既然如此,新桥抛出权证买入正股以保全自身的股份比例,岂不是将竹篮打水一场空?并且股价上涨,新桥将与深发展其他股东都是收益匪浅,何以随便抛售权证

股票高出低进,视新桥如炒家?

  综上,"计赚"一文虽对深发展股改有所微词,但更重要的是,尽快完成深发展股改,圆满国家股改进程,巩固金融改革成果,无论对任何枝节问题,包括对新桥的看法认识不一的人士来说,都是至关重要。而深发展若因股改失败股价受挫,首当其冲的还不是广大流通股股东?(深圳/陈存罐)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