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刘杉:结构性泡沫论是掩耳盗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5日 08:22 新京报

  在上证指数突破4000点高位时,议论泡沫的声音开始多了起来,这种担心更多来源于监管者和机构投资者。在市场资金60%来源于散户的情况下,股市的每一次盘中波动,实际上都成为散户买入的机会。可以说,在最近的几个月内,散户成为股票市场的主导力量。

  有意思的是,对于股市中的泡沫问题,学者和官员们编造了一个新的理论,叫作“结构性泡沫”。具体解释就是,当前股市平均市盈率偏高主要是垃圾股股价过高造成的,而一些大盘蓝筹股的市盈率依然保持在合理水平,泡沫不是全面性的。

  就像经济学家有时说“宏观经济结构性过热”一样,

股票市场“结构性泡沫”的概念,也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说法,并不具有理论价值。道理很简单,经济体系是一个系统,结构性的问题反映在宏观经济中,最后就是表现为整体经济的问题,历史上任何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是由局部问题引发的,而这个特点,在股票市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我看来,用“结构性泡沫”的说法,多多少少有些“掩耳盗铃”的心态,其既反映出对股市狂热的担心,也害怕政府会出台严厉的调控政策。

  如果我们冷静地看一看那些所谓业绩增长的蓝筹股的利润来源,就会发现,很多公司收入大幅增长的部分,主要来源于投资性收入,而不是主营业务的高速增长。公司业绩与股票价格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

  从股市的狂热情景看,其实就是一种全面性的泡沫状况。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抑制股市泡沫。

  行政性手段打压股市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理由很简单,无人愿意与整整一代人唱反调。更何况,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是政府的一个既定政策,而利用股市缓解楼市矛盾,也是一个实用的手段。

  政府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利用市场化的方法来为股市降温,稀释泡沫,从而降低股市风险。

  市场化的手段很多,包括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如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连续加息或者提高一次性加息的幅度;短期内大量增加股票IPO;向市场释放研究开征投资

增值税的信号;开放境外投资渠道;A、B股市场合并;加快建立几家创业板市场等。

  “大禹治水,疏而不堵”。只有使用市场化的手段,为股市狂热气氛降温,向泡沫中加水,才是有效安全的方法。

  □刘杉(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摘自5月14日中华工商时报,有删节)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