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3000点天天过山车 温州2000亿民间资本进股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9日 12:02 南都周刊

  张娴工作的银行曾统计,去年,温州2800亿的民间 资本可能有2000亿 进入了股市, 根据去年年底的行情,这些钱估计早已涨了一倍。 就像炒房一样,温州人炒股也喜欢抱成团。 几个人说好了都买 某只股票,凑起来的资金往往有上亿。

  16年,说长也长。

  16年前,高西庆38岁,从华尔街一个律师所辞职回国有三年,一直忙着说服政府将西方的股票交易所引进中国。三年里,大大小小的研讨会开过无数,中央主管财经的最高官员也听取过汇报,但大家对公有制社会怎样搞股票交易实在没底,加上中间发生了严重的政治事件,一切都看似遥遥无期。

  谁想到1990年底,上海、深圳两个交易所先后成立了,中国的股票交易从此轰轰烈烈地搞起来,迄今走过16个年头。其间大喜大悲、恩怨情仇实在难以详述,采用某种技术话语来看——已然“走过七次牛熊市”。

  早年的很多炒股故事已跟《天方夜潭》一样神秘莫测。据说有人背着一麻袋钱去上海买股票,也有人收集了上千张身份证买认购证;传说交易所门前的队排得比春节火车站售票口还要拥堵……10年后,忽然有富豪在国内冒出,问起其第一桶金来源,往往很神秘地暗示,当年买股票的那些人里就有他一个。

  后来流行所谓“概念”。凡是与这个时代、这个国家、这个世界最新潮流相联系的,都成为炒股人的“概念”——科技、网络、入世、申奥、两岸、伊战、油价、重组、蓝筹、借壳、股改等不一而足,连“神五”“神六”升天这样的民族大事,也成了股市发财的利器。

  16年的故事一个晚上也讲不完,16年的股市的确是少年老成、老气横秋、大器晚成。

  16年让很多人黑发显银丝,比如高西庆。现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副理事长,曾担任中国证监委最早的发行部主任,后来是中银国际副董事长,然后是中国证监会副主席。他是熟悉西方证券法律的专业人士,也是一个滑雪高手。如今,高西庆的滑板技术仍然让很多圈内朋友叫好,但他已离开了证券工作一线,为老龄化社会服务。

  10周年的时候,北京有个写财经评论的高手,名叫王安。他写了一本《股爷请上座》,大话了一下中国股票市场的十年历史。王安是趴在地上写中国证券市场十年历史的,故事写得精巧别致引人入胜,现在看仍不失为一部好书。

  2000年,王安说,中国股市好像流行一种类似“黑社会”才用的暗语体系,外人一般看不懂。别看王安过去一直搞财经评论,弄懂这些术语破费周折。这套术语最后引发了一个经济学家的愤怒,他说,中国股市不要变成赌场。这个人就是吴敬琏,听说是他提出了中国股市“推倒重来”的观点。

  这套术语如今已融入现代汉语的血脉中,经典的词汇如:牛与熊,庄家与筹码,满仓、斩仓与平仓,低吸、高抛与割肉等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耳熟能详。

  从2001年的2245点到2005年的998点,中国股市似乎被推倒了,却似乎要重来一遍。上一次,从1000点摸到2200点花了两年;这一次,只用一年半就从1000点摸上了3000点。

  点是什么?点就是股票指数,简称股指。通俗地说,就是游乐园里过山车的那个车头。

  过山车是国外传进中国的一种刺激性游乐项目,最早的过山车1884年在纽约的科尼艾兰诞生,木质轨道,落差达65米。现代最高最快的过山车在美国新泽西,落差达139米。美国是过山车的鼻祖,也是现代股灾的鼻祖。据说1987年纽约股灾的时候,交易所附近的教堂用高音喇叭送来布道的声音:“上帝早已预言世界的末日快到了。你们这些吸血鬼,专门坑害老百姓,上帝警告你们!……”

  荷兰人在1609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几乎与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和第一家

商业银行同时诞生。这说明股票交易所的历史比中国近现代史要长好几倍。股票曾在西方世界引发了无数次大起大落的风潮,往往连社会名流都不能幸免。例如1720年英国股灾中,伊萨克·牛顿爵士不幸损失了2万英镑,牛顿无可奈何地说:“我能够计算出天体的运行,但对人们的疯狂无能为力。”

  上面两个故事很牛,不是我编的,有王安的书为证。至于王安从何处得来,让他自己解释。我想说的是,当世界在数百年后听说中国人掀起了“全民炒股”热潮,听说中国股市经历了七个所谓的“牛熊市”,真的只能莞尔一笑——在他们那旮旯,什么都演过了。

  16年的中国股市,从指数上能找出7个起落。但是放在1993年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周期里,只能分大约三个阶段;放在主流政治格局里,仅仅是两个时期;放在中国社会走向世界的伟大进程中,只是一个开始。

  用几个人的故事来代表一群人,用一小撮人来代表中国人,很容易犯“脸谱化”的毛病。16年来,每个人都有不同命运,股海沉浮的那些人也一样。

  但我们无法描述一个整体,无法讲述从公有制迈向多元经济、从行政支配资源迈向市场支配资源、从“全民下海”迈向“全民炒股”的宏大社会叙事。这中间蕴涵了太多繁复的话题,比如财富的生成、权力的流变、中产阶层的兴起以及中国人对机会均等的向往。

  我们只能安静下来,把股市里曾经发生过的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讲出来,翻一翻别人的钱袋,看看哪些是靠投机赚取的,哪些是靠投资赚取的……

  我们的确是有那么一点窥探欲。就像我对高西庆先生的窥探那样,毕竟是他管理着中国社会保障基金,而据说这个基金要积极地进入股票市场保值增值。

  在1609年,荷兰人也创造了另外一种虚拟的财富,它的名字叫“信用”。信用是现代股票市场成功运行的根基。能不能把中国人的

养老金放在股市里,我想,关键要看这个市场有没有信用;而这个市场的信用,从根本上说是建立在国家信用的基础上。

  因此往远处看,这16年,说短也短。

  记者 炫风 谢海涛 杭晓琳 兰红 特约记者 景锦 广州、上海报道

  上海资本道网站对本专题亦有贡献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