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在刺激和煎熬中等待:一位老股民的14年B股生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2日 15:34 《理财周刊》

  一位老股民的14年B股生涯

  文/本刊记者 黄罗维

  提要:投资B股14年,赚了几万美元,张杨经历了B股市场太多的刺激和煎熬。先是当了8年的“地下党”,后因为政策放开而走到地上,但在一轮大涨之后又陷入了无尽深渊中。如今,张杨最期待的是早日解开B股市场命运最后的悬念。

  2007年1月11日,B股市场迎来了令人难忘的一天,就在这天沪深两地交易所的许多B股均已涨停价报收,连上证B股指数也一度涨停。张杨那天正在上班,一个朋友的电话把他的心一下在拽到了证券市场:“B股又有动作了!”电话里的声音充满了激动,但张杨只淡淡地笑了一下,因为10多年来,他已经历过太多这样的“刺激”了。

  找到张杨还真不是一件易事,玩股票的人有许多,做B股的人也不少,但要碰到一位真正在B市场跌打滚爬了14个年头的投资者,这可真让记者犯了难。最后终于通过一位“内线”朋友的引见,记者得到了张扬的电话。开始他并不愿接受采访,但记者的一句话最终打动了他:“我们是为了让你见证中国证券市场的一段发展历史。”

  从“地下”到“地上”

  一个寒冷的早晨,记者早早地来到了约定的茶坊,张杨早已坐在了那里。这是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样子。“我就是张杨。”他说。开门见山,我们的话题直奔B股。

  “我以前是‘地下党’,不过自2001年B股对内地居民开放后,我也脱胎换骨,终于从地下来到了地上,光明正大了。”张杨进入B股市场是在1993年,当时有一种冲动让他觉得B股是座待挖的金矿。不过那时政策规定,B股的买卖对象只针对境外人士。怎么办?张杨钻了个空子,他找了个长期居住上海的境外人士作“替身”,用别人的名字操作起了自己的B股。“那时可供选择的股票并不多,主要就是一些上海本地股,像真空、二纺、氯碱、

冰箱等。”张杨淡淡地说着。

  “一直用别人的账号炒股终究有些忐忑不安,万一发生了什么变故可麻烦了?再加上当时买入的股票也套住了。”回忆起10多年前的往事,张扬似乎显得有些疲惫和无奈。“大概是像我这样的人太多了,终于有一天,证券公司突然说用自己的身份证也能开户了,我也终于有了一个C开头的账号,将所有的股票划到了自己的名下。”

  能够用自己的账号做B股自然使张杨踏实了不少,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不再为自己的“身份”担忧了。“但好景不长,”说到这里张杨叹了口气:“具体什么时间记不清了,好像是在1997年过后那段时间,证券公司贴出了一则公告,称接到通知要对B股账户进行清理,用身份证开户的将来只能卖出不能买入,这可着实把我吓出了一身冷汗!”但任何事情总有可变通的地方,其中有一条规定是如果投资者持有护照就可不受此限制,巧的是张杨刚好办了一本护照。“后来虽然对这事证券公司也不太提起了,但来来去去的折腾总让我感到有种偷偷摸摸之感,好像是在搞地下工作。”

  让张杨不安的除了自己的“身份”之外,还有就是他经常要与“黄牛”打交道。“一直以来,上海炒B股的资金规定必须是美元现汇,于是在现钞和现汇之间就出现了黑市交易,一些‘黄牛’就游走在投资者之间进行着资金的划转。”张杨说得有些无奈:“但我们也不得不要依靠他们。”

  真正的曙光出现在2001年2月19日,那一天国家宣布了对境内居民开放B股市场,而张杨也终于从“地下”走到了“地上”,但为了等到这一天,他已经走过了“八年抗战”的历程。

  在漫长的下跌中煎熬

  “这么多年来,做B股最大的感触是什么?”记者慢慢地把话题引向深入。“那是煎熬与过敏。”张杨抬头看了看我继续说:“过去的B股市场有一个特点,跌的时候股价‘深不可测’。而且投资者都非常过敏,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联想到是否又要出什么新政策了。”张杨的话是没有错的,1992年股票认购证创造的一个又一个暴富

神话使许多人都有了“认购证”情结,于是B股的对境内居民开放成了许多投资者追逐的目标,张杨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最初的投入是10000美元,这还是高价从“黄牛”手里换来的。

  但张杨的投资等来的却是漫长的等待,B股从1993年开始就不断下跌,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外币资产”不断缩水。终于在1994年他迎来了自己B股投资生涯的首次胜利,那时他把手中股票都换成了新锦江B股。“我看中的是新锦江的酒店资产,后来这个股票出现了一波行情,随着B股指数冲过100点,我也一举扭亏为盈。”但B股的行情是短暂的,过后不久市场又陷入了平静,B股指数也长期在50点左右徘徊。“第二个高点出现在1997年,随着A股市场的不断上扬,B股指数也再次上涨到了99点。”张杨说着摆了摆手,眼中露出了兴奋的光芒:“那一段时间我的‘手气’不错,股票市值也超过了25000美元。”但令张杨没有想到的是,幸福的背后却是无尽的深渊。“我没有收手,用全部资金买入了二纺机B股,每股0.20美元,别人说这是低价股,还有很大潜力。”听得出,这段经历对张杨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1997年之后,B股踏上了漫漫的熊途,而且下跌的幅度远远要比A股大得多。二纺机B股更是一路下滑,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重要心理关口。张杨那时候每星期去一次证券公司,当他看到二纺机B股突破0.10美元时,他的心被重重地击了一下,但过不多久,这个股票居然跌破了0.05美元。“任何人在那时候都会感到胸闷。”张杨说。终于在1999年3月,B股迎来了发展历史中最惨烈的日子,指数跌至了21点,而二纺机也跌到了0.038美元,张杨这时候的股票就只值几千美元了。“但最可悲的不是股票的下跌,而是很多投资者在那时候斩仓离场。许多人都绝望了,认为B股肯定是没有希望了,能收回多少本钱就多少了。”但张杨却按兵不动,虽然是在煎熬,但他觉得B股还是有希望的。

  期待最后的悬念解开

  经历过了大风大浪使张杨变得更加成熟,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B股市场又开始慢慢上涨,而张杨这时候则开始更多地研究B股个股的基本面,最后他选择了胶带B股,买入的价格是0.36美元。“这只股票A、B股差价比较大,而且还有资产重组题材,盘子也很小。”

  大悲之后往往是大喜,张杨至今还清清楚楚地记得,2001年的2月19日B股对内地居民开放后,市场呈现单边上扬态势,许多股票都是连续涨停。当时根据国家规定,新的境内资金要在6月1日之后才能划入,但市场却是一路走高不回头,胶带B股也一路上涨到了2.00美元。“我是在1.80美元左右出货的。”这次张杨获得了全胜。虽然获利不小,但张杨并没有离开B股市场,当2004年B股指数再次回落到100点的时候他又入市了。虽然买入之后B股指数继续下跌,但这时的张杨已经非常平静了,而且是越跌越买,“最后一笔是0.16美元买入了凌云B股。”他说。

  “这么些年来你投资B股赚了多少钱?”张杨犹豫了一下,终于开了口:“现在我的B股市值在60000美元左右吧,而且在这十几年中我原来投入的10000美元已逐步划出去了。”他想了一下:“不过这么多年了,我觉得战绩还是一般。”

  “现在等的就是B股最后的悬念解开了。”张杨最后说:“以前的机会是B股对境内居民开放,而当前则是B股的如何消亡了,因为从现实看B股已经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了,但其中同样还有投资机会。”他与我握了手:“我还想说一句,B股市场的经历给了我这样一个领悟,行情总是在绝望中诞生,又在疯狂中结束,就像那二纺机B股,最低在1999年跌到了0.038美元,但在2001年你猜它涨到多少?1.06美元!”

  走出茶坊,外面仍然是寒风凛冽,但我的心头突然感到了暖流的涌动。因为我知道,10多年B股投资经历给张杨带来的,绝对不仅是自身“身价”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信心的坚定和心理的成熟。

  相关链接:

  B股市场坎坷历程

  B股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币特种股票。它是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外币认购和买卖,在境内(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外资股。

  1990年初, B股市场正式设立设立,初衷是为国内企业寻求外资,以求在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外资不能进入A股市场的情况下,达到既从国外筹集资金,又避免外资给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证券市场造成冲击的目的。多年来,B股市场可谓命运坎坷。

  1992年2月,第一只B股———真空B股在上海发行上市。

  1992年到1997年6年间,B股市场每年以十几家的速度增长,其间的1993年,上市的B股达到了22家的历史高记录,到1997年底,在沪深两地上市的B股已达到101家。但随着H股、N股等企业直接到境外上市的步伐加快,境内企业通过B股市场吸引外资的意向越来越少。特别是自1997年红筹股、H股大量发行上市以来,B股市场为内地企业筹集外资的功能已大大弱化,无论市场总体规模还是单个股票流通规模,均不能与红筹股、H股相比。

  1998年之后,B股市场的发展脚步骤然减速,2000年后就彻底停顿了下来。迄今为止,B股市场基本停留在2000年的规模上。

  2001年2月,B股宣布对境内投资者开放,从而一改B股成交清淡的局面,B股也连续涨停,从而将行情推向了极致,并演变为B股市场上最疯狂的一幕。沪B指从B股市场开放前的83.20点,到6月1日的241.61点,在这短短的3个月时间内,沪市B股指数大涨了190%的幅度。

  2001年6月1日以后,B股行情结束了快速而短暂的牛市进入弱势调整,上证B股指数的最大跌幅一度高达46.15%,深证B股的最大跌幅也达45.89%,已远远超过了同期A股市场的下调幅度。B股股价如水银泄地般直线下跌,前期赚得盆满钵满的投资者积极出货,但接货的投资者却成为套牢一族。同时,境外投资者急流勇退,逢高减持离场,境内投资者成为市场主体,B股市场基本上转化为本土化市场。2002年2月至4月间,境外机构继续退出。早期进入B股市场的境外机构继续撤离,整个市场宛如一潭死水,只是随着A股的波动偶尔泛出一两片小浪花。2002年全年B股平开低走,最终收出一根年大阴线,期间2、3月份及6至9月份有过两波反弹行情,但只是自2001年6月份下跌行情的中途象征性挣扎而已。

  2003年,QFII制度正式实行,大量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得以合法进入A股市场。虽然2003年深市B股在价值投资理念和股市表现分化中成为全年收益率最高的市场,深成B指最高涨幅逾80%,同时2003年11月上工B股成功定向增发1亿B股,但这两个市场并没有引起市场特别关注,上海B股市场更是表现平平。

  2006年B股大盘表现不错,受整个环境转好影响,B股在年初率先启动,前8月个月沪指涨幅超过45%,深成B指涨幅超过60%。与此同时,境外机构投资者纷纷增持B股。

  2007年1月11日,有关B股进行股改的消息传出,B股盘中一度集体涨停,但证监会立即对此消息予以否定。

  查阅更多精彩

理财文章,请登录第一理财网(www.Amoney.com.cn)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