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炜
“打新股”的热度高得惊人,不单是中国人寿A股IPO申购资金创新高,而且上市公司也开始把大量资金投入一级市场。
近日传出的消息称,全柴股份拟用7000万元“打新股”;马应龙将动用1.5亿元的闲置资金进行证券投资;海马股份甚至公告称拟以35亿元巨资进行新股申购、国债回购等短期投资。上市公司热衷“打新股”,显然是冲着一级市场的赚钱效应。工商银行近日披露,该行去年发行的“稳得利”理财产品,仅申购中国人寿就为该期产品实现收益率2%。据工行介绍,其“打新股”产品购得中国人寿146.6万股,中签率为1.97%。中国人寿上市后涨幅超过100%,工行理财产品中签部分于中国人寿上市首日全部卖出。经测算,该笔交易使工行理财产品实现折合年化收益率高达47.81%。
如今银行“打新股”理财产品越来越热,各路资金自然看到其中的赚钱效应。上市公司也不例外,当年股市火爆的时候,上市公司就掀起过委托理财热。上市公司一边寻求融资,一边手持大量资金找不到投资渠道,甚至放在银行“睡大觉”,这是投资者早已领教的怪象,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可想而知。拿海马股份来说,2006年前三季净利润滑坡6.41%,公司现在居然“打新股”如此“大手笔”。公开资料显示,去年第三季度末,海马股份的货币资金为2.32亿元,应收账款为2600万元,“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为29.69亿元,35亿元的巨资来源让中小股东有些“摸不着头脑”。去年7月定向增发曾经募集13亿元资金,现在“打新股”等短期投资35亿元,真不知道海马股份在当时的定向增发究竟为哪般。有市场人士提出疑问,35亿元规模差不多可以组建一个开放式基金,以生产汽车为主业的海马股份究竟能否把握好。虽说“打新股”不至于像当年委托理财那样高风险,但对于如此巨额的“另类投资”,投资者还是挺担心其会不会留下后遗症。
生产汽车的公司拿出35亿元进行新股申购、国债回购等短期投资,“打新股”的热度实在令人担忧。有市场人士提醒,“上市公司炒股和‘打新股’,构成当前股市的隐患。如果上市公司都成为金融投资高手,这样纵然全是绩优股,也会是个混乱的市场。”
道理实际很简单,“打新股”再热闹,毕竟不同于企业经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前不久就提醒过,资本市场是虚拟经济,它本身不能创造财富,只有实体经济的发展才能使投资者获得实实在在的财富,而不是“只赚指数不赚钱”。因此,只有不断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市场才具备普涨的基础。换言之,若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得益于“打新股”,也像中信银行“双季二号”那样年化收益率超过19%,会是一件好事吗?如此在证券市场“体内循环”,后患肯定无穷。“打新股”的上市公司或许不会遭遇损失,但损失终究会留给证券市场“埋单”。
银行理财专家称,目前市场正处于牛市阶段,新股发行节奏将加快,中小板市场也将快速扩容,预计中国移动、中石油、中海油、交通银行、中国再保险等大型企业有望在今年上市。“打新股”热度恐怕难以降温,还会有上市公司资金或明或暗地进入。中国人寿A股IPO网上网下冻结资金约8325亿元的纪录有可能被打破,这会促使新公司加紧实施IPO,H股“回归”掀起热潮。如果上市公司“打新股”后,又成为上市公司间互相参股,看似业绩提高了,实际是在“沙滩上盖大楼”,“地基”相当不稳。如市场人士所指出的,即便蓝筹股更多,也不会实现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目的。
所以说,现在的市场繁荣,已经出现泡沫成份。本周一,中国人寿涨停,尚未退出的“打新股”资金获利不菲,这个预料中的结果正是他们需要的。然而,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亢奋了二级市场,也可能使“黄金10年”,变成“泡沫3年”或“泡沫5年”。
Topview专家版 | |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点击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