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股改良药化解多年沉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 07:51 证券日报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是我国资本市场持续良性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在基本解决上市公司历史遗留问题的今天,回顾过去一年中国资本市场发生的几大动作:股改、清欠、重组、并购、整体上市、券商借壳……上市公司的质量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提升。 □ 本报记者 张胜男 “上市公司质量”这一提法随着股改向纵深推进而逐渐变成市场的最强音。早在2005年底,国务院就批转了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该《意见》共26条,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措施和要求。《意见》指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注重标本兼治,着力解决影响上市公司质量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上市公司做优做强。 2006年中期,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通报了中国证监会在促进上市公司规范发展方面的工作部署,表示中国证监会将按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从构建综合监管体系,强化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和高管人员的监管,解决上市公司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等六方面促进上市公司规范发展,全面提高质量。多年以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长期资金占用可以说是上市公司多年沉疴,而股改+清欠一味药就解决多年的历史难题。 股改+清欠 双剑合璧 尚福林指出,股权分置改革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中国证监会将积极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并创造有利条件,支持上市公司做优做强。 股改过程中,有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采取支付资产对价、做出重组注资的特殊承诺等方式,给上市公司送来真正能够及时提高公司质量的真金白银。比如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家以资产重组为对价方式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中西药业。中西药业股改顺利实施后,公司加大推进资产重组的力度,以生产要素向优秀品牌聚焦、向优秀企业聚焦、向核心业务聚焦这三大举措,来达到聚焦核心业务和核心能力这两个核心战略,同时对公司现有不良资产进行清理,盘活存量资产,变现呆滞资产,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公司经营业绩。 随着2006年的结束,股权分置改革顺利进入尾声,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支持上市公司做大做强的目标基本实现;也为2006年燃烧全年的新一轮牛市行情奠定了扎实的基本面基础。 清欠风暴并非始于2006年,但注定将在这一年达到顶峰。股改解决了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清欠则解决了多年以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长期资金占用的历史遗留问题。为了顺利完成清欠,许多公司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创新,以资抵债、以股抵债、与股改相结合等方式。目前尚未彻底完成清欠的S三九甚至将清欠与重组相结合,采取将占用资金分成三部分,分别由现金偿还、资产抵债和债务重组。 最近,有人提出了这样的新提法,认为清理上市公司资金占用不仅仅改善了部分上市公司的资产状况,同时也是在中国资本市场上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诚信守法”教育。 市值最大化 目标明确 自2001年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问题浮出水面开始,为时近6年的清欠攻坚战,到2006年底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从2007年开始,清欠工作开始转入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即由以行政性手段为主进行的上市公司占用资金清理,进入一个以上市公司自治为主,通过建立防止“前清后欠”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的新阶段。 同时,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部完成,全流通时代的进一步深入,同股不同价问题的彻底解决,上市公司的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趋于一致,上市公司和股东之间的利益趋于一致,上市公司的发展动力越来越足,代表控股股东、中小股东、上市公司利益的市值,成为相关各方共同关注的焦点。于是,市值最大化成为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发展的最终目标。 有业内人士预言,2007年将是股权激励遍地开花的一年,上市公司的利润将随着股权激励的实施进一步得到促进和推动,届时,上市公司、股东、管理层三方利益统一,目标一致,上市公司的市值将得到更进一步的扩大,牛市的根基也将更加牢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