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股指暴涨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 11:01 中国经济时报

  本周视点 张东臣

  “如果几头大象同时掉进一只澡盆,那么溅起些浪花也是很正常的。”这是对眼下股指暴涨最好的诠释。

  12月25日,上证指数送给投资者一份不菲的“圣诞礼物”——强劲上涨92.09点。尤其是工商银行(601398)大涨9.92%,中国银行(601988)大涨7.5%,吸引了无数眼球。

  然而,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这份“圣诞礼物”并不实惠。因为92.09点的“圣诞礼物”中,有60.21点是由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贡献的,两市仍有一大半

股票基本没涨,甚至下跌。进入四季度以来,股指在大盘指标股的拉动下一举突破2245点历史高位,并屡创新高,而大多数中小投资者却纷纷抱怨“赚了指数不赚钱”。

  事实上,这种“指数牛市”的现象在成熟市场早已司空见惯。比如,香港恒生指数目前已高达19320.52点,其成分股仅36只,市值却占整个市场(1177家上市公司)的七成以上。再比如国际上其他作为股指期货标的的美国标准普尔500、日经225指数等,其为数不多的成分股不仅支撑着整个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值,且代表着市场的绝大部分盈利。与其他股票相比,这些成分股不仅流通性好、波动性强,而且业绩优良、股价长期处于上升通道中。

  今年7月和10月,随着中国银行、工商银行这两只超级“巨无霸”先后登陆,国内A股市场的结构开始发生划时代的变化。沪市12月25日收盘的总市值达65202亿元,而工商银行计入上证指数的市值就高达13075亿元,约占20%;中国银行计入上证指数的市值为7641亿元,约占11.73%。二者合计达到31.73%。也就是说,如果这两只银行股同时上涨10%,就可以拉动大盘上涨77点。其中,工商银行每上涨1%,大盘就要涨将近5个点。

  古希腊的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由于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目前的A股可流通市值相对很小(分别为356亿,186亿),与上万亿的总市值相比,杠杆效应极大(分别为49倍和59倍)。因此,掌握这部分筹码就无疑是拥有了两根强有力的“撬棍”,以最小的代价取得对指数的发言权。当然,也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H股的定价权。

  当前,银行类股票上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新的会计制度和两税合并等多项新政,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则是:管理层已经明确提出在2007年年初推出以沪深300指数为标的的股指期货。“现货是期货的基础”,机构投资者纷纷提前抢夺具有高权重、高杠杆效应的成分股筹码,显然也是为了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主动。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盘蓝筹股上市发行,争论指数能否涨到4000点已不再重要。关键还在于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能否支撑其股价?这种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除了上证综指失真和“虚胖”的因素,投资者对股市结构的变化也要有充分认识。长远来看,股指期货所带来的制度威力与资本的洪流将推动着市场中的主流企业不断提升、前行。

  当然,股指期货对国内来说毕竟是新兴事物,除了要善用其套利、避险和增强流动性的功能,也要警惕其助长泡沫和投机性大的特征。“将欲空之,必先捧之”。比如,有人就指出不排除有资金会采取以下套利模式:买入低价大盘股——做多新华富时A50指数期货——将大盘股股价推高到合理价值之外——未来做空沪深300期货。

  正如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所说,“现在的市场,乍一看好像很红火,再细看,问题还很多。”目前,国内
资本市场
已不再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未来,仍会进一步向全球开放。股指期货的推出将增加市场博弈的复杂性,投机者手段之多样化和杠杆力量之强大,不容忽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