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叶檀:再次为证监会主席的明智喝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 09:57 每日经济新闻

  上证所昨天发布《中国公司治理报告(2006):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的研究报告,对国企控股公司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报告指出,总体上看,国企控股上市公司治理在形式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实质性的进展却严重滞后,突出表现在“三强五弱”:强政府,弱市场;强内部人,弱董事会,弱外部股东;强审批,弱监管,弱执法。“三强五弱”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公司治理改革进度,也降低了证券市场的运作效率和监管效力。因此,国企控股上市公司治理需要尽快完成从形式到实质的跨越,其核心是公司治理的现代化。其背后的潜台词显然是,目前的国企控股公司从公司治理结构上而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公司。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为此报告作序时肯定了报告的积极意义,同时指出,在推进上市公司治理方面,今后中国证监会将更加注重推动基本制度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

  终于提到了国企控股公司,终于提到了这些公司与

证券市场的融合度问题。在股改接近大功告成之时,一个严峻的挑战摆在了监管层面前,如何更进一步,让中国的证券市场真正按市场化的原则行事,在公司的选择、资源的配置等各个方面,如何让市场拥有发言权。在国企控股公司占据中国证券市场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如果这些公司不按照市场原则行事,就意味着证券市场将跟随这些不能倒、不能退、一言九鼎的上市公司一起异化,从而成为
中国经济
的另一个国企资源集散地。可以说,国企基本制度建设跟不上,中国证券市场也将与之一损俱损。

  现在,监管层终于明确表态,这给予市场两方面的信心:一是监管层将对所有上市公司一视同仁进行监管,虽然在短期内实现尚有障碍,但起码是一个远期的奋斗目标;二是国企上市公司不管企业性质为何,但在基本制度建设、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上不应该与其他企业有轩轾之分。

  这样的考虑抓住了中国证券市场以及公司发展的要害。如周洛华先生所说,资本市场的本质是筛选优质基因,即具有优质基因的公司与管理者,通过资源的市场倾向性配置,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1+1大于2的发挥。但我们在资本市场上常常看到相反的例子,一些弱势国企可以发行企业债、可以上市,那原因不外“脱困”二字,结果困没脱成,倒带累得债券市场、证券市场几乎一蹶不振。

  此次上证所报告具体提到如下几条:国家应制定对不同行业及其关键企业的股份持有比例,笔者同意在非关键行业不要坚持一股独大与民争利;同时从目前来看,十分有必要将一些国家无意愿控制的上市公司的股份委托给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去管理,专业化人士管理,国家用资本权益化的方法也不失为好办法。

  更关键的是,尚福林先生在序言中强调“要充分发挥证券市场在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控股企业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国资管理机构通过证券市场实现国有股权和其他资产(如土地)的转让、增持或重组”。联系该报告来看,这是对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强调,希望这不要被一些国企控股上市公司歪曲为利用强制手段在资本市场上有利之时凭借体量之大回购重组,无力之时甩手让中小股民为之埋单。如此,则中国股市危矣。

  报告既出,投资者在等待决策层的具体行动。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