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工商银行的220亿美元与中国移动的42亿美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4日 23:56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资本市场在过去10年间发生了巨变。亚洲外汇储备资金和石油美元成为牵动大市的新兴力量,资金的流向变得全球化、多元化。在投资领域,国界在消失,估值在趋同。国家的风险溢价似乎在下调,股市间的PE值、债市间的spread的差距在收窄,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在减少,利率和集资成本在下降。

  2006年10月27日,对于中国的银行业以及全球资本市场,都是值得纪念的一天。中国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上海两地同时上市,集资220亿美元,成为全球资本市场有史以来集资规模最大的IPO。工商银行的上市估值为两倍市净率(price to book ratio),接近国际银行业翘楚HSBC(汇丰银行)当时的市净率;工商银行2007年预计股本回报率(ROE)为12%,而HSBC却高达18%。IPO通常会有折让,但是工商银行卖得比HSBC还贵。用“全球资金热捧”来形容工商银行的上市,丝毫不夸张。

  9年前几乎同一个日子,中国最大的电讯营运商中国电信(现名为“中国移动”)寻求上市,集资42亿美元,却费尽周折。如果42亿美元集资额中的90%不能被美国资金以ADR的形式认购,中国电信的IPO便会胎死腹中。今天集资规模大过中国电信5倍有余的工商银行IPO,还没等迈出香港,已被数倍超额认购,根本不需要到美国兜售。

  时代变了!9年前的中国是资本净输入国,为了引进资金不惜提供大量政策、折让优惠。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净输出国之一,手中的美元几乎可以用“泛滥”来形容。笔者估计工商银行公开认购股份的四分之一,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资、华资企业和金融机构手中。

  在香港上市的中资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栋梁、各行业的精英。他们的品牌、信誉对于中资、华资来说,是不言自明、毋庸置疑的。但是他们的品牌、信誉对于远在美国、欧洲的基金经理们来说,却是陌生的、许多时候值得怀疑的。中国企业在公司管制、会计公信度等问题上,于是被打上了问号。这些问号许多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但是都会体现在股价的风险溢价上。今天由于中国本土资金的大量参与,这个风险溢价似乎开始消失。其实风险溢价的消失,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了近来香港H股的飞涨。

  本土资金充裕程度的戏剧性变化,不仅在中国出现,亚洲其他国家也或多或少地出现了。我们估计日本以外的亚洲各国,由10年前的净资本输入2000亿美元,转为今天的净资本输出2500亿美元。这是亚洲股市、债市近年出现结构性牛市的基本面因素之一。

  资本市场在过去10年间发生了巨变。10年前资本市场的主要买家是传统的退休基金、共同基金,但是对冲基金现已占金融市场交易的半壁江山。创投基金、私人银行业务蔓延到亚洲,进一步拓宽了资金的频谱,加强了市场的多元性。亚洲外汇储备资金和石油美元更成为牵动大市的新兴力量。在投资工具上,不仅传统的股市、债市依然活跃,商品、能源、黄金异军突起,新兴市场(尤其是“金砖四国”)惹人注目;衍生产品、结构产品更是大行其道,成为另类的投资工具。

  这一切的背后,是资金的全球化、多元化趋势。资金的来源变得全球化、多元化,资金的去处也变得全球化、多元化。在投资领域,国界在消失,估值在趋同。国家的风险溢价似乎在下调,股市间的PE值差距、债市间的spread(编者注:美国国债是所有固定收益债券的基准,一般的债券只报spread,也就是同国债收益率之间的差数)差距在收窄,利率和集资成本在下降,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在减少而波动方向则趋向联动。在金融领域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也是一个受益者。

  (作者为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区首席经济师。本文为个人观点,并非任何劝诱或投资建议)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