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叶檀:工行上市仅仅是一次融资机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0日 13:07 每日经济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 叶檀

  中国证券市场正在上演资本市场有史以来的最大奇迹。在9月27日到10月27日(上市日)这一个月里,工行将以556.5亿股的最大发行规模和超过210亿美元的最大筹资金额,完成全球最大的一宗IPO。同时,工行上市也将首创A+H同步发行模式,冻结资金8000亿元(甚至万亿元),让世界范围的投资者眼热心跳。

  一个并不急于得到资金的正在改制的庞大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融资:如果工行的机制可以借上市得到改进,那么这次融资机会将成为投资机会;如果不是,那么从本质上来说,工行上市仅仅止于一次融资机会。按照周洛华先生的说法,人们将不会有机会看到一个具有优质基因的小企业借由资本市场成长为巨型企业,就像美国人见证花旗的历史。

  工行上市创造的规模奇迹不过反映出资本的能量,就是工行不上市,这些资本仍然拥有比这更为巨大的能量,不必太过沾沾自喜。

  但对于国内所有的纳税人而言,工行上市仍然是一个与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到目前为止,除了农行以外,三大国有银行陆续上市,从理论上切断了动用财政资金为国有银行输血的主要管道,监管层在注资与剥离坏帐的过程中一再表示的“下不为例”才可能梦想成真。我们对于业已上市的三大国有银行的恐惧感要小得多,与对尚未上市的农行的感受截然不同,就是源自于纳税人的财产被剥夺感因为上市而稀释,但对于报表前后不一显得神秘莫测的农行的感受,则仍处于恐惧之中。最现实的问题是,农行到底需要多少注资?

  工行上市最主要的意义不是融资,不是中国国有金融机构得到本质改良,不是中国股市不再成为圈钱场,而是在于建立起了央企A+H上市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一石三鸟,既能使中国的

证券市场定价体系实现与国际主流市场的对接,也能让国内投资者部分实现与国际投资者利益均沾,更固定了今后央企的改制主要路径。

  以往中国央企在海外上市形成的中国溢价主要体现于在海外上市低价发行,回归A股市场后向国内投资者漫天要价,境内外市场由行政堤坝拦截成高低不同、互不沟通的两大湖泊,中国溢价中很大一部分是境内投资者变相向境外投资者输送的利益。比如建行、中石化无不如此。现在,管理层希望筑一条渠,在两大湖泊间形成对接,以便境内外投资者利益均沾,让A股市场以往由于自我封闭而形成的畸形价格回归正常状态,这也是管理层“围魏救赵”的办法。

  国资委及中国

证监会高层官员10月16日在香港表示,日后大型央企上市,均会采取A+H的模式,中国证监会将修订条例作出配合。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香港出席
资本市场
高峰论坛时也明确表示,大型国企日后应该A+H同时上市。

  有人担心此举将使A股市场成为H股的影子市场,我倒认为恰好相反,A股市场只能以更为市场化的定价作为参照系,而不是相反,让市场定价来屈从变相的行政定价———学习先进经验不是丧失定价权的开始,而是得到定价权的开端。

  中国国有银行如果真想借证券市场创造历史,他们得学会在上市后与行政垄断诀别。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恐怕是被长期以政策性坏帐为借口掩盖经营低效率的国有银行弄得不胜其烦的管理层更急于其上市,否则,不会付出上万亿真金白银的改制代价。这一代价虽然看似很大,也激起了纳税人的强烈反弹,但这个代价跟源源不断的输血比起来,毕竟要小得多。

  从另一方面来说,工行上市改变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性质了吗?或者说,改变了中小股民的弱势地位了吗?使国有银行摆脱事实上的人事行政级别制了吗?

  如果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我们最好对工行的世界第一保持清醒,大和强毕竟是两码事。并且,我们也曾经有过许多事后回想起来让人味同嚼蜡的世界规模。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