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叶檀:谁更可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4日 17:05 每日经济新闻

  国内股市的盲目首先表现在舆论的盲目,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一声“管理层不管股指”,就有人视之为股市市场化的先声;“机遇难得前景看好”的表态刚落,股指就直冲千七;而新股发行游戏规则甫一露面,就被某些人视为中小股民的福音。梨子的味道如何,应该先尝一口,没尝梨子先叫甜,如果不是被迫,就是奴性思维的表现。

  与屠光绍的市场化表态相反,经济学家许小年近日直斥中国股市人治色彩太浓。这位前中金公司的准官员,向来以敢言著称,如今无官一身轻,更是放言无忌。许小年与屠光绍,究竟谁更可信?

  股改临近收尾之时,已是新股圈地之日,大盘股活跃异常,从制造业、航空业到

能源业、金融业,或是上市或是重组,花样迭出。有中国概念与中国市场支撑,加上管理层不时对QFII开闸放水,使股市对于加息这样被认为明显的负面消息都置之不理。中国股市与中国制造业信奉的是同一套以大为美的逻辑,这一逻辑在政府信用担保尚见奇效的今天非常管用。最近一年,投资者对中国各银行投入了近400亿美元的资金,得到了丰厚的回报。高盛、安联和美国运通已抢得工商银行38亿美元的股权。虽然去年工行不良贷款占总额的4.7%,“特别注意”贷款进一步增加了9.2%;虽然根据评级机构惠誉的说法,工行的准备金仅能覆盖这些贷款中的半数;虽然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果未见分晓,但这一切都在IPO的大餐面前失色。

  中国股市有什么要素是不能调控的吗?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可以调控,国有券商可以调控,机构交易可以调控,许多中介机构更是等而下之受上市公司操纵,难道股指会例外吗?不止一个人指出,工行上市前夕股市尤其是银行股的热烈交易气氛,不过是重演了大盘股上市之前造市的惯例。

  但也有不能调控的部分,那就是投资者的利益理性。管理层面对股民以脚投票时无可奈何,也难免一不小心让下属机构玩转股市,国航发行的过程中栽在了询价机构的阴沟里就是典型案例。那些初步询价时表现积极的机构投资者在累计询标时竟然放弃申购,导致了国航破发的难堪局面。《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迅速出台,其目标不外是堵住国航式的漏洞,为新出大盘股保驾护航。

  如新规“只有参与初步询价的询价对象才能参与网下申购,4亿股以上IPO可采用‘绿鞋’机制”的规定,表现出“你不配合我发新股,我就不给你利益”的交易规则,这对于那些主攻一级市场的机构“打新”专业户可谓是致命攻击。而证监会发行部负责人就制订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答记者问时,毫不避讳“机构进行累计投标的同时,公众投资者按照价格区间上限同时缴款申购”,“这一制度安排与香港市场的公开发行流程相同,对于A股、H股同发的公司实现同时确定价格、同时上市非常重要”,明显是在给希望同时在A与H股市场上市的大盘股打开闸门,工行幸运地成为中国股市的“大

熊猫”。

  从2005年1月1日开始实行IPO询价制度后,市场人士对于询价过程中的利益公允性以及效率低下屡有质疑,新规迟不推早不推,偏偏在股改基本尘埃落定、大盘股上市成为股市重头戏的关键时刻推出,绝不仅仅因为现在时机最佳。

  至于中小股民,恐怕他们将来连新股的残羹剩饭也吃不到。新老划断后,

新股发行从原来的市值配售方式改为资金申购方式,但资金(市值)处于劣势者其市值(资金)也大多处于劣势。加上按照“国际惯例”,配售给机构投资者的股份应占发行额的大部分,机构投资者吃偏食有理有据。

  经过整合之后,股市由少数国字号机构一统天下,更便于管理层掌控。对于监管者而言,他们面临的主要不是来自市场的博弈,而是另一个权力机构的抗衡。高于具体监管机构的超级监管者已经呼之欲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