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QDII何以乏人问津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 11:22 中国经济时报
-财经述评-张炜 国家外汇管理局又新批准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项下投资购汇额度20亿美元、15亿美元。至此,加上中行、工行、东亚银行之前获批的48亿美元,QDII购汇额度超出QFII额度。 让相关银行感到尴尬的是,本周QDII问世虽受到媒体“众星捧月”的宣传,但在市场上却遭冷遇。据报道,本周一,中行和工行QDII在沪均遭“零成交”,各地投资者普遍谨慎观望;周二,工行QDII虽有销售,但客户多按5万元起点购买,很少见大客户。工行个别营业点人士担心:“照此速度,是否能完成销售额度还是未知数。” QDII没能出现“抢购”,当然是因为收益率的魅力不足。工行相关人士此前就承认,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按照审慎经营原则,综合理财服务的资金不得直接投资于股票及其结构性产品、商品类衍生产品,以及BBB级以下证券。固定收益率产品风险小,但收益率偏低,国内银行一些人民币理财产品与汇率、利率挂钩,具有一定的浮动收益优势。 倘若与同期商业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比较,不难发现工行率先发行的QDII产品的尴尬。招行正在销售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将收益与在港上市的中海油、中国移动、中国人寿等H股挂钩,最高年回报预期达8%。浦发银行推出国内首个“银行概念”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其收益与汇丰、中银香港、建行、交行的港股表现挂钩,最高年收益达5%。相比之下的工行首期QDII,虽然最高美元预期年收益率7%,但换成人民币,客户实际到手的收益率约4%左右。倘若工行QDII投资的结构性票据仅实现3%的美元保底收益率,再被人民币升值风险“吞噬”,客户到手的收益率将微乎其微。在此背景下,投资者当然谨慎观望。 至于中行QDII,同样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该产品将人民币转换为美元投资于境外的货币市场产品和中短期债券,投资品种既包括传统的银行存单、商业票据、政府及机构债券、公司债券等,又包括资产抵押证券、按揭抵押证券等新型的投资工具。可实际上,固定收益率产品的收益率是很难鹤立鸡群的。而且,中行QDII的设计为开放式,认购期结束后择机开放申购及赎回。开放式产品允许赎回,就可能因其流动性风险导致收益率波动,甚至较封闭式QDII产品的收益“打折”。 从某种程度上说,银行现在推出QDII属“生不逢时”。在目前国内个人投资渠道相对狭窄的情况下,QDII的价值在于帮助客户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优化资产配置,分散投资风险,以及提高资金收益。但国内A股市场的走牛,使QDII变成了“丑小鸭”,各路资金还不如借炒股增值。即便“打新股”理财产品,也比QDII更具优势。据测算,1500万元以上规模的理财产品,其新股中签可能性才接近100%,单次新股申购的收益率应在0.1-0.2%之间,以一年参与50只新股申购计算,新股连续申购的年收益率在5-10%之间。正是经过一番收益比较,中信银行推出的“打新股”人民币理财产品,限量15亿在发行当日即完成募集。 另一方面,QDII问世正好碰上个别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趋冷,及银监会要求规范理财产品的销售行为。去年以来各种与海外市场挂钩的理财产品相继面世,但针对理财产品的投诉也日益增多。就在首批QDII产品销售开闸的同时,银监会发出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应禁止理财业务人员将理财产品当作一般储蓄产品,进行大众化推销;禁止理财业务人员误导客户购买与其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不相符合的理财产品;严肃处理利用有意隐瞒或歪曲理财产品重要风险信息等欺骗手段销售理财产品的业务人员。银监会此举促使银行销售QDII先给客户上风险教育课,工行QDII产品购买前要求客户先通过投资风险偏好测试,对风险承受能力偏弱者劝其不购买。据称,有工行业务人员认为,QDII产品销售不旺,“可能太过于强调风险了”。 理财产品投诉的增多,既导致商业银行“收紧”营销行为,也使得投资者对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更加谨慎,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销售相对更稳。而QDII产品从人民币换成美元,再从美元换成人民币,其汇率风险难以规避。同时,可能遭遇国内加息的风险,投资者不得不谨慎对待。 其实,银行在QDII产品的设计上也十分“两难”。提高收益率能够增加QDII的吸引力,可收益往往与风险成正比。QDII产品不同于传统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卖QDII从事的是受托资产管理业务。作为资产管理人,银行只收取管理佣金,不提供固定回报承诺,投资风险完全由客户承担。表面看,银行可放开手脚,反正QDII的投资风险不在自己身上。但若出现亏损或收益率极低,将使银行形象受损。因此,各银行普遍在产品设计上较保守,将稳健放在第一位,也就出现了QDII乏人问津的尴尬。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