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沪指3000不是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4日 02:10 财经时报

  金岩石

  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股市将进入全流通时代,以人民币升值、融资融券业务放行为基础,随着隐性资产、隐性收益、隐性团队、隐性注资和隐性资金的显形,沪指三千将会成为现实

  中国股市犹如雾里看花,永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往是离得越远,看中国股市越漂亮;离得越近,看股市缺陷就越多,就如同看T台选美一样。中国的股民跟市场共同生活了若干年,自然会产生审美疲劳,还有过去4年被熊市折磨的怨恨,因此很难做出客观的评判。现在海外有人预测中国股市在5年内可能涨到5600点左右,国人多半认为这种预期是痴人说梦。

  两个基础

  这一轮行情能够走多远?我看至少可以说,沪指三千不是梦!把未来5年内中国股市的总市值达到12万亿元人民币作为基点,倒算一下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我预测明年可以看到沪指3000点有两个前提:一是人民币升值。全世界的新兴证券市场在本国币值发生变化之时,证券市场都有相应的表现。二是股市融资率。证券市场的融资融券业务已经写进了新修订的《证券法》,也写进了最新颁布的内资商业银行的行政许可。在全球证券市场上,任何一个市场开放融资融券都会带来市场的超常规发展,就像中国开放住房抵押贷款带来房市暴涨的道理是一样的,关键是给银行资金打开合规入市的渠道。

  沪指三千不是梦的制度基础在于中国证券市场开始发生质变,这就是在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股市将会进入全流通时代,也就是我在去年底今年初再次唱“牛”时所讲的“3G”时代。

  第一个“G”讲的是“G”股。未来可以全流通的“G股”把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交易引进了新市场,同时引进了新一代的机构投资人,从而使中国股市进入了机构博弈的时代。第二个“G”叫做“全球关注”。因为QFII和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参与把中国市场纳入了全球资本市场的版图,从而会逐步改变这个市场的估值标准。第三个“G”是中国券商的第三代。因为中国券商通过全行业的重组“浴火重生”,秉承华尔街的做市商精神学会在“有效时点”主动“做市”的赢利模式。

  这一轮中国“牛市”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也就是当时我讲的“隐形牛市”。中国证券市场起初并不是由买卖双方自行决定设立的,设立者当时的目的是让“社会闲杂”帮国企脱困,换句话说就是让“穷人扶贫”,所以早就应该跌到500点以下。扶贫的市场没有垮下去就是“大牛市”,因为她在出生后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生存,长大后更选择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五种因素

  时至今日,中国的“隐形牛市”开始显形,其中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重要的隐性因素。

  一是A股市场的“隐性资产”,就是账面上没有显示的资产。比如,益民百货是上海黄金地段淮海中路的“大地主”,公司总市值除以它所拥有的近14万平米商业房产面积,曾低于8000元/平米。上市公司有这种不合理的价格是因为控制权不能流动,当控制权可以流动的时候,就会有人买下来退市。

  豫园商城也是这样,上海城隍庙的商业地产面积除以它的市值,也是不到8000元/平米,另外还送36%的招远金矿股份和一家全牌照证券公司等等。强生控股拥有6000多个出租车牌照,账面计价只是做牌子的工本费,而去年一家公司转让200个车牌的价格是6600万元。这些隐性资产没有在上市公司的账面上。

  中国的会计制度和A股市场的交易制度,鼓励这些资产长期保持在账外,如果挪到账内反而会降低这些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因为按照现在的估算方法,由于现金流低,提高表内资产价值会降低其净资产收益率,从而就有可能失去增发资格。

  第二个因素是隐性收益。比如说房地产是暴利行业,这几乎没有争议。但如果把A股市场上房地产公司报告的利润加起来,却没有人能够看出这个行业的“暴利”。那些暴利都到哪里去了?很显然,表外肯定有玄机!由于A股市场可以实现的利益和经营层无关,甚至和大股东无关,隐性收益就流出了表内,甚至会做出利润在表外,亏损在表内。隐藏在表外的收益可以藏在关联公司,也可以藏在母公司其他资产当中,因为上市公司可以有三个“口袋”装钱,表内受益是可以调节的。

  在全流通体制中,这些隐性收益都可能回归到上市公司的表内,因为收益可以激励经营层,更能吸引并购者,如果公司让并购方买了之后,现有管理层退出,新的管理层一定会让隐性受益显形表内。

  第三个因素是隐性团队。伺机并购的团队永远是全流通市场的价值发现者,特别是外资进场收购时,可接受的价格会让你觉得惊人。并购方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他们不仅仅关注目标公司现在的表现,还要把公司所持有的资产和国际市场同类公司进行比较,再来确定这个公司值多少钱。收购的目标很明确,收购后就是要换掉现在的管理团队,让公司在新的管理团队手里赚钱。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在哪里?南方航空的经营不好,总市值大约有10亿元人民币,可是在美国想经营一家航空公司,把牌照和航道等开业的资格拿到手,要花的钱就不止一亿美元。

  中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度成长,而A股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含非流通股)才4万多亿元人民币,折合5000多亿美元,相当于一只美国股票的市值,这显然有估值标准的差异问题。上海港很快就成为全球第一大港了,跟同类的国外公司比较,市值却小得可怜,我看上港在整体上市后至少会涨十几倍,全球第一大港难道不该有3000亿至5000亿美元的市值吗?

  第四个因素是隐性注资。按照美国标普公司的划分,总市值120亿美元以上是大公司;总市值12亿美元以下是小公司。按照这个标准,中国上市的大企业只有一家中石化,其他多半是小企业。再看中国的市场地位,未来的世界500强中是否会有若干中国公司呢?我想一定会有。那么中国的A股上市公司中就会产生出几十家千亿市值的公司。上海港要成为全球第一大港了,上海汽车、上海食品也在准备集团上市和整体重组,要把其他关联业务都装进去。

  重组后注入的资产不仅仅是装进去的优质资产,更重要的是注入了和国际证券市场同类公司可比较的基数,从而能够在总市值上参照国际市场定价,并按新的估值标准发行新股。隐性注资蓄势待“发”,这将是中国股市今后两三年的发行主题。

  第五个因素是隐性资金。前四个隐性因素说明,中国A股市场的投资价值具有隐蔽性,这就要求投资者学会发现藏在表外的投资价值,要透过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看到其表外的资产和收益,透过表外价值看到新的管理团队,透过新的管理团队看隐性注资后的隐形投资人。

  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国股市的投资就不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而是正在发生质的变化,这种质变使外资对中国的股权投资长期看好,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股市。2004年末到2005年末,外资持有的股权投资上升幅度为46%,而同期QFII只占很少一点,QFII的总额度是100亿美元,现在只用了2/3;创投进来的钱也不多,但声势浩大,制造了十几家纳斯达克的明星股,去年进入中国的创投资金在全球排名第三,达43亿美元;定向增发也是外资战略投资者进入中国的新渠道,预计今明两年形成高潮;此外,预期人民币会升值的“热钱”也都想进到中国股市,今年首季外管局的外汇储备增加了很多,减去外国直接投资和贸易盈余还有近三成的缺口,即所谓“不明”外汇流入。

  中国概念有号召力

  毫无疑问,由于连续多年的经济成长,中国在全球经济实体当中的地位已经确立,但中国证券市场的全球市场地位名不副实,从全球市场的角度看中国证券市场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市场才刚刚开始。

  中国经济实体已经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如果假定中国证券市场的总市值能代表中国经济20%的优质资产,5000亿美元乘以5倍是25000亿美元,这点钱就可以买下全中国,你相信吗?从全球视野看中国股市,会看到这个市场生机无限。

  参加国外上市公司的融资推介和路演时,我强烈感到中国概念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贴牌业务”,就像一个国产衬衫贴上POLO就能加价几倍一样,外国的上市公司贴上国际化战略,再讲一段中国的“赔钱”故事,股票就能翻一倍,这就是中国概念的资本化,所以有些外资的并购交易并不追求近期效益。

  在国外,上市公司CEO面对基金经理和新投资人的时候必讲国际化,讲国际化几乎必讲中国市场,现在哪家跨国公司在海外的投资还没有进中国就是“土老帽”,所以上海变成了全球最具魅力的城市。

  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一部分,全球资本市场对中国市场估值标准的变化和价值取向的变化会决定中国股市的未来走势,这是中国“非典型牛市的典型开端”。

  证券市场的“牛市”狂奔必须有人“养牛”,有人“吹牛”,有人“赶牛”,有人“骑牛”。综观全球股市,很少有一头牛能跑两趟车。前一个“牛市”领跑的“牛”,到下一个“牛市”多数都变成了“牛屎”,所以守旧愚蠢的长期投资往往到最后是用真金白银捧着一堆“屎”。下一拨领跑的那群牛一定有新的概念,“养牛”、“吹牛”、“赶牛”,“骑牛”的也一定是另外一拨人。证券市场就是这样残酷地淘汰弱者,吐故纳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新市场必然有新主题,有新主体。

  上市公司变了,养牛的就变了;中介机构变了,吹牛的就变了,于是“赶牛”和“骑牛”的人也要跟着变,跟着新主题和新机构变。中国证券市场已经进入了机构投资时代,在开放市场和全流通背景下进行的资产重估,使我有信心预测:沪指三千不是梦。

  (作者为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仅代表个人观点)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