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新股频道 > 正文
 

从中工国际看全流通发行 畸形发行仍在扭曲股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1日 11:53 中国经济时报

  苏培科

  “中工国际股价被严重操纵了!”6月19日中国股市发出了一片惊呼声。

  作为“新老划断”后全流通IPO第一股的中工国际002051,上市当日一度暴涨575.68%,摸高至50元的走势引起了市场各方的普遍关注,中工国际IPO不但没有打破一级市场
资金申购不败的神话,反而又创出了新的神话。

  记得曾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的百度,曾以“中国google”的概念出现在美国市场,上市当日最高至151.21美元,其最高460%的涨幅创造了美国股市近5年来的奇迹,但这与中工国际相比则逊色多了。难道中工国际比google和百度还具有成长性?A股市场比美国股市还好?

  中工国际上市首日出现比百度在纳斯达克更高的涨幅,只能说明A股市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股市都好圈钱,而且圈钱程度最高、炒作幅度最大。对于一个主业平平、业绩不断下滑的“国际包工头”如此爆炒,深交所和中国

证监会应当格外警惕,认真查处中工国际上市当日的买卖双方。否则投机、炒作、价格操纵无法平息,“重炒作、轻投资”的行为也将会导致中国股市造假和圈钱等乱象接踵而来。中工国际IPO一级市场的暴利和财富效应会让中国股市炒作新股的风潮再次升级,也将严重损害二级市场的健康发展,将会给中国股市带来潜在的灾难。

  中工国际虽然是作为“新老划断”后的第一只IPO

股票,即便是有市场资金释放压抑情绪的需求,但炒作也不能过于离谱。从该股当天94.05%的换手率不难看出,所有认购新股的机构和投资者都是奔着投机而来,根本就不看好公司的长远发展,所有中签者几乎都是在上市当天全部抛售了手中的股票以获暴利,所以他们申购新股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差价而来,再加上他们在发行过程中垄断和瓜分股票IPO的价格与利润,从而导致股票进入二级市场后只能水涨船高,要想在二级市场继续炒作的投机者只能接过价格高昂的“接力棒”,然后通过各种传统的拉抬出货手法,让股价继续炒作、操纵,然后再择机获利逃跑,最终将忽悠过来的中小散户深套其中。通过中工国际的IPO不难看出,中国股市的“接力棒”游戏又在全流通时代开始上演。

  中工国际作为全流通时代的IPO第一股,其行为暴露出中国股市诸多的历史遗留问题和“A股文化”,也再次印证了市场化发行仅仅只是口号和形式,股权分置改革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一股独大、基本面与二级市场股价背离、同股不同价等历史老问题,也充分说明了A股全流通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此次,中工国际发行上市除了网上配售的4800万股可以流通,其他股份均有限售规定:占绝大多数的13000万股发起人股三年不流通、网下配售的1200万股需锁定三个月。这和以前的股权分置时代似乎并无两异,只是将以前的非流通股改成目前的限售流通股,限售的发起人股可以在三年之后直接按照市价减持,而省去了目前股改过程中的对价,但是限售股份在这三年期间也是继续含权,也继承了股权分置时代的各种弊端,而且流通股股东在继续付出比限售流通股股东更加高昂的成本,同时也担负着比限售流通股股东更大的二级市场风险。另外,市场中的投机者借“全流通”概念疯狂炒作,让股价更加背离其价值,而且大股东照样不关心股价走势,等到限售期满后,其身份会摇身一变为二级市场的大庄家,然后再兴风作浪,到时再关心股价也不迟,因为到那个时候他们就已经具备了二级市场的绝对话语权。

  由此可见,如此之全流通不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谎言,也同样是一个为既得利益集团继续垄断、操纵市场而设计出“名正言顺”的伪制度框架。

  同时,此次中工国际IPO也彻底掀开了中国股市全流通的荒唐一幕,让中国股市畸形的“高溢价发行、高价上市圈钱”再次出现,而想借股改让股市脱胎换骨、恢复价值投资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对此,笔者曾一再强调目前即将完成“G”符号转变的股改,只是一些策略式、敷衍式的改革,只是“G”符号的转变,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中国股市的体制问题和历史旧病。

  俗话说“病从口入”。其实中国股市的“万恶之源”也是“高溢价发行、高价上市圈钱”的“入口”问题。如果不从此下手,其他均为徒劳。由于,中国股市来自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的虚假包装,让高成本上市的公司在“高溢价发行、高价上市圈钱”之后,将募集资金用于填补各种“漏洞”,公司资金流时常处于短缺状态。反而造假、圈钱的IPO肥了一批中介机构和权利部门,不合理的发行定价让上市公司承担了圈钱之名,但真正高溢价圈钱的好处却让承销商和承销商吆喝来的申购、配售帮凶们所瓜分,新股发行中的暴利也只能成为少数机构的战利品,从而二级市场的高成本必然导致股价被爆炒、投机,使股市长期陷入恶性循环。

  对此,笔者曾在《畸形发行制度如何走向市场化》一文中提出,中国股市要想摆脱圈钱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要市场化发行。建议管理层将IPO询价完全放开,做到真正的市场化询价,取消新股发行的询价对象仅局限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保险机构投资者以及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等六类机构投资者的垄断定价。同时,建议对发行定价不能仅仅局限于发行人和承销商,应该将其放开,让市场共同参与,以缩小一级市场定价和二级市场上市高额溢价的畸形差价局面,以免诞生一些一级市场的食利阶层和二级市场的投机客。但是从目前中工国际IPO的情形和以前股权分置时代的发行并无两异,反而在IPO环节中的炒作变本加厉,垄断定价和操纵价格也较以前更加明显。

  因此,在全流通时代市场化发行将更加迫切。在这个时候,管理部门不能再继续控制和垄断发行过程中的询价、发行速度、发行供给量等市场基本要素,最好将其交由市场自身去平衡。

  只要发行对象在合法、合理、符合发行条件的范畴之内,都可以采取类似成熟市场的注册制和做市商制来申请上市,至于何时上市是要发行人按照市场供求和市场状况来自愿选择发行时机。如果市场对于新股需求过大,管理层就可以放开发行速度和发行规模去抑制市场需求,直到新股发不出去或让发行人无利可图为止,这时承销商也会以发行有风险而自动停止发行,然后发行人和承销商再选择适当的时机、根据市场需求、市场状况来进行IPO,完全让市场和发行者双方自愿调节平衡,而非行政控制、人为操纵。

  正是因为我国股市的管理层,采取各种所谓的“保护”举措和作茧自缚式的调控政策,不但导致中国股市“高溢价发行、高价上市圈钱”,当股市供求关系在被行政扭曲之后,必然会导致市场价格体系的扭曲,也会扭曲了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估值水平。这种人为割裂市场供需关系,必然会导致中国股市出现畸形高溢价和奇高无比的市盈率。现在,我们的管理层对此不但没有做任何反省,反而继续我行我素的以行政之手来任意调控发行速度和发行规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市场发行哪有只成不败?为何我们的管理层要保证每一家公司上市都必须要取得成功?难道其中有利益寻租等猫腻?

  其实在目前的发审制度下,利益寻租和各种行政公关已成为潜规则。这样的规则导致,各方必须要保证每一个公司上市都要成功,否则各种权利腐败的行为就会露馅,但长此以往的恶行不但忽略了市场的感受,也变相扭曲了市场的价格供求关系,导致各种畸形现象接二连三。

  笔者建议,我国股市日后进行IPO,最好能够借鉴一下香港股票市场的IPO“回拨机制”,以保护中小投资者,平衡散户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利益,平衡市场供需,以至于不会出现股价爆炒的局面。香港联交所建立的“回拨机制”,其具体作法是:一旦公众投资者的超额认购达到规定倍数,“回拨机制”启动,通过降低分配给机构投资者的比例,来满足公众投资者的获配需求比例:当超额认购倍数100倍以上,则回拔到50%;50-100倍,回拔到40%;15-50倍,回拔到30%;15倍以下不回拔。

  在目前这种情形下,或许我国股市启动“回拨机制”是一个较佳的选择,这样既遵循了市场原则,也会照顾到中小投资者,通过这种严把“入口”和利益协调的方式,逐渐让中国股市走向市场化发行。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