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育平:从鸿运事件看监管者作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 13:26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 |||||||||
金信证券 吴育平 作为证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券商在市场运行中起着提高效率的重要作用。但由于金融企业的特殊性质,目前全球券商的经营模式多为高负债经营,在这种经营模式下,对于市场来说,风险管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周末香港爆发的鸿运证券事件,又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纵观鸿运证券事件,我们可以看到,该事件源于香港证监会的例行调查,通过审查鸿运证券提交的财务报表,证监会发现其速动资金存在2800万港元的缺口,继而找到该公司管理层进行磋商,最终发现该公司在运营中存在的风险。2800万港元,在一般大众看来,可能会觉得对于一家券商而言数目并不大,但应该看到的是,作为一家以经纪业务为主的小券商,自有资金本来就有限,这种情况下,该公司通过挪用客户所抵押证券向银行借款来维系日常经营,稍有疏忽,就将导致客户风险的完全暴露。在香港,证券业务尤其是经纪业务基本是个完全竞争市场,在这个市场上,类似于鸿运证券的小券商数量并不在少数,这也使得鸿运证券事件更具备市场代表性。 而香港证监会这次采取的举措也是较为及时的:先是限制鸿运证券的经营,并向其客户阐明了他们目前的处境,同时明确了投资者赔偿基金的单户最高赔偿金额为15万港元。一边是对公司的严厉查处,一边是安抚投资者,应该说,香港证监会此次的行动较为有效地实现了其市场监管者的角色。而香港投资者赔偿基金的设立,也从机制上对这些客户进行了有效保护。本周一香港市场并未因为鸿运事件而出现异常波动,相反,恒指仍按自身规律反弹了几十点。这难道不正是监管者期望实现的效果? 反观国内市场,应当说,内地许多券商过去的行为较鸿运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国内券商同样存在定期上报财务报告的制度,但我们管理层有多少次是因为对报表的审核而发现问题的?二是在对问题的处理上,公众投资者拥有多大的知情权?也正是因为上述两点的不到位,国内券商问题一旦暴露,总会引起不小波动。 此外,根据各方的消息,尽管目前国内还未实行股票抵押制度,但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已经摆上议事日程,在此情形下,香港鸿运证券的教训就显得尤其宝贵。未来如何杜绝一些小型券商利用客户抵押的证券违法套取资金,甚至挪做他用,将成为内地管理层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此外,监管者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的能力,也将直接决定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进度。 换言之,目前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加强监管者的执法力度及公众透明度,只有这样,市场才能在规范中不断发展。对于券商而言,则应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组织者”的角色定位,确立中介服务的本原功能和“诚信、守法、健康”的立身宗旨。 应当承认,对于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而言,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此情况下,坦然面对风险而不是讳疾忌医,这才是维系市场稳定的最关键所在。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