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用行政手段 推进市场化尚未成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 09:00 每日经济新闻 | |||||||||
叶檀 每经评论员 不管用了什么办法,中国的股市已成牛势,只要点燃普通股民的信心,那么证监会的一系列改革就可以获得宽松的环境。果然,在融资与再融资的紧急呼吁下,证监会的相关政策也相应出台。有传闻,IPO的首只股票将在本月底或6月初亮相。
有关再融资与IPO的一连串措施显示了监管层应有的理智,以市场化为名放松行政管制。如,放松对于一向无能为力、徒让监管层难堪的关联交易监管,而代之以更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以及对于上市公司大股东在资金使用上更为严厉的约束。证监会同时将股票上市、暂停和终止上市的审核权下放到证交所,不再承担相关审核职责。这一系列措施体现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等措施中。这说明,证监会希望通过信息的透明与公开,迫使市场自律,使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建立起自我负责的概念,而不想再成为股市涨跌的民意替罪羊。 证监会在管理层与股市之间挖了一条壕沟。这条壕沟要起作用,本应有内外两道:即公开及时的信息与严厉的惩罚。但我们看到了前一道壕沟,而没有看到后一道。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后者,前者就会漂浮于冰山之上。 证监会赶上了一个好时候,国际与国内银根宽松,货币大量泛滥急于寻找出路。因此,只要市场略有风吹草动,他们放松闸门,逡巡于外围的资金就源源而入,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于QFII、银行基金、社保基金入市等的一连串节奏感极强的调控。 与市场派人士预期的相反,证监会仍主要靠行政手段来调节股市。近日,有“权威人士”向某报表示:“与以往历次的牛市有政府推动的因素不同,本次市场走强是在经过几年的调整和努力,市场的基本面完全改善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基本问题逐步解决的背景下形成的。”此言托大,股改确实部分改变了大股东的利益诉求方式,却并没有神奇的力量让上市公司的业绩与圈钱依赖症在一年的时间里脱胎换骨。随着股改的前景日益明朗,一些当时参与其事、自以为有功之臣者,也纷纷出面披露秘辛。这些秘辛除了让人感慨改革的不易之外,也对于行政手段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去年4月29日证监会宣布启动股改后,股市下跌。证监会也曾作了最坏打算———如果市场不接受股改试点,就会提出包括平准基金、融资融券、T+0交易、取消涨跌停板、增加社保基金和保险公司的入市规模等措施。事实上,这些举措大多在下跌的过程中一一实施,否则依靠基本面向好而走向牛市,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可见,对未来的预期是可以制造出来的,制造了需求也就抬高了价格。 说来有趣,从目前来看,中国股市管理层提供了最好的样本,即通过行政力量逐步推动股市走向市场。这也许就是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中所说的市场经济必须善用传统资源的含义吧。 管理层使用的建壕与注水策略,从短期来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政策中的机会主义与市场主义的举措将会逐渐分化。证监会遇到的拦路虎将仍然来自于泛滥的造假与普遍的利益输送行为,此时一味靠市场自律无异于与虎谋皮。另一方面,在入市与退市政策方面只有些微改进,令人失望。 更重要的是,在股改基本完成之后,证监会如何解决被他们搁置到一边的关联交易?有市场人士认为,只要到年底解决了大股东占款等问题,关联交易就不可怕。果真如此吗?事实是,只要目前的多数上市公司受制于大股东的局面不改,那么包括占款、挪用、恶性担保在内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无法绝迹。证监会将疲于奔命。证监会用改进信息披露的方式使风险与责任一并落到投资者头上,是否意味着他们对于这一现实无能为力,并进而放弃这方面的监管和惩处?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