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券商集萃 > 正文
 

券商寡头格局雏形悄现 已不能再靠天吃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 17:53 南方周末

  本报记者 冉孟顺

  股指的不断上冲给经历多年熊市阴霾的券商带来了复苏的气息,但是也可能掩盖券商在公司制度上的根本缺陷,削弱券商进行改革的动力

  “风水轮流转,”荣光军指着营业大厅熙熙攘攘的股民说,“行情低迷时我们曾在营
业大厅安了张台,没事就打打乒乓球,没想到现在又活过来了。”荣光军是深圳某证券公司深南大道营业部的一位负责人,半年前他所在的营业大厅还门可罗雀。

  高涨的行情迅速改变了这一切,营业大厅重新被股民挤得水泄不通,但是在经历了数年熊市之后,荣光军对眼下的盛景并不完全乐观:“券商的处境还是很尴尬,营业部基本上还在‘靠天吃饭’,能否走出困境要取决于下一步能否转变经营机制。”

  证券业迎来行业拐点?

  这种戏剧性变化似乎由于股市行情的意外走好而在整个证券行业上演。一年前还处境堪忧的证券公司似乎一下子又出现转机。去年5月,证券业协会曾公布一份证券公司2004年度业绩统计报告,这份报告显示114家证券公司利润总额为-149.93亿,平均每家亏损1.3亿,报告得出结论:“全行业处于亏损状态”。

  今年,证券业协会还没公布2005年券商数据,不过可以预计2005年证券业的亏损有缩小之势。4月底通过银行间市场和证交所公布的44家券商年报显示,有21家实现了盈利,但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总亏损仍然超过10亿。

  “今年,中国证券业有可能迎来行业拐点。”太平洋证券分析师徐辉说。这在“靠天吃饭”的券商经纪业务上表现得最为明显:2006年第一季度深沪两市成交额同比增长平均达到70%,不少券商的佣金收入在第一季度就已完成2006年全年计划的一半。能在前几年撑下来的券商似乎即将迎来舒心的日子。

  “剩者为王。”一位证券公司前总裁在去年曾这样感叹。他认为:那些违规经营、豪赌博命的券商走向倒闭是必然的,但证券业并非就此走到尽头,大浪淘沙后能生存下来的券商将是未来资本市场的中坚。这种看法在今年及将来可能成为现实。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老总在股市走牛前夜“出事”被拘,不幸成为股市黎明来临之际的“消失者”。

  “剩者为王”的结果,是形成了几家大券商瓜分市场蛋糕的“寡头格局”,券商的两极分化现象已经十分突出。根据银行间市场和证交所公布的44家券商年报,15家创新类券商平均盈利6000万元左右,其中中金公司独占鳌头,一家就占去了5.88亿元;中信证券紧追不舍以4亿利润的业绩排在第二;广发证券则抢食了1.5亿的蛋糕;余下的券商要么利润微薄勉强糊口,要么仍在亏损中挣扎。

  实际上,这只是15家创新类券商和15家规范类券商的一个大致生存状态,被称为“15+15”以外的众多风险类、高危类券商则面临要么被托管、要么被关闭、要么被收购重组的结局。证监会对风险类券商仍然采用高压政策,今年3月份以来,又有中关村证券、健桥证券等超过10家券商被宣布托管或者被限制业务,上周,证监会又对存在挪用保证金情况的联合证券等券商限制业务。

  高危类和风险类券商券商处境依然严峻。今年10月31日将是这些券商的生死大限。据透露,证监会已经对券商的风险处置给出明确时间表:所有券商在今年10月31日以前必须完成整改,届时达不到常规监管要求的证券公司,将实施以市场退出为主的严厉措施;如涉及清理违规业务、压缩财务风险等重点整改事项的券商,视情况对其现有业务做出业务限制;对严重违规、拒不整改或无力自救的券商将予以关闭。一位风险类券商总裁自嘲道:“虽然现在行情好转,但我们仍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寡头格局雏形悄然出现

  然而,对于大浪淘沙之后的“剩者”———强势券商———来说,则可以利用风险类券商被托管的大好机遇进行“淘金”。“很多被处置或托管的券商实际上还拥有一些不错的优质资产,这是我们低成本收购的大好时机。”深圳国信证券的一位高管透露。

  据悉,国信证券在大鹏证券出事后收购了大鹏投资银行团队及其所负责的5个项目,据称国信证券为此付出了2亿元的代价。大鹏证券的一位前工作人员认为,以大鹏投行业务在业内的口碑,大鹏的投行业务“至少值10个亿”,是“贱卖了”。此外,国信证券还成功托管和收购了民安证券的17家营业部,据悉国信还打算再托管或收购1家证券公司,以配合其在全国的战略布局。

  事实上,中信证券也抓住了券商处境艰难的历史机遇,不断进行低成本扩张,在去年开始对华夏证券进行重组,参与发起设立中信建投证券,并完成对华夏公司证券类资产的收购,此外,中信还收购了金通证券等数家券商。中信打造的金融控股集团已然成型。

  在这些重组收购中,中央汇金和建银投资对重点大券商的财务重组尤其引人注目。自鞍山证券清盘以来,一直靠央行再贷款来化解券商挪用客户保证金的风险,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鸠止渴”,不能有效制止券商的违规行为。鉴于这种教训,中央汇金和建银投资采用了类似银行改革的“花钱买机制”的做法,通过注资,对问题券商实施市场化的财务重组。

  中央汇金先后向中国银河证券注资100亿元;向申银万国注资25亿元,另提供贷款15亿元;向国泰君安注资10亿元,另提供贷款15亿元。建银投资则通过承接央行83亿再贷款的方式,接收南方证券的证券类资产,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中国建银投资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此外,还与中信证券一道对华夏证券进行重组。

  “坏账银行”也在谋求向证券业转身。华融、信达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曾被看作是处置四大银行不良资产的“坏账银行”。在建行、中行、工行完成或谋求上市之际,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可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会利用其低成本介入优势。据知情人士透露,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利用这几年托管高危证券公司的便利,正在对旗下托管的证券类资产进行整合,从而完成向证券业的转身。据悉,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有可能将辽宁证券、汉唐证券与宏源证券整合到一起;甚至还有传言称,信达公司日前已将收购辽宁证券、汉唐证券的证券类资产的方案报送到有关监管部门。

  一轮熊市下来,中国证券业开始重新洗牌。中金、中信以及其他数家大型券商主导全国市场、嘉信理财等数十家中小券商占据地方市场的格局雏形悄然出现。徐辉认为,大浪淘沙之后,中国证券业有可能会形成类似美国那样的寡头格局。美国证券市场主要由摩根、高盛、美林三巨头把持全美国证券市场,而其他中小券商则把持地方市场。

  关键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中央监管部门对不够稳健的国有证券公司的清理措施,已大大减少了证券行业的不良资产,也减少了券商危机全面爆发的风险。”招商证券一位分析师对自2004年以来的对证券行业的整改做了正面评价。

  “券商光解决现有坏账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建立现代金融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这位分析师还指出,行情的走好对券商自身的治理来说是个好机会但未必全是好事,依赖行情赚钱的券商高管们没有动力去完成公司改制,“牛市往往会掩盖券商在公司制度上的根本缺陷”。

  从过去10多年的证券业实践看,中国大多数证券公司没有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内部人控制”严重,券商高管往往会把公司当成提款机;风险控制机制缺乏,高管滋生做庄操纵市场等,一位圈内人士为此担忧,“不进行对公司根本体制的改革,从外部注入券商的资金越多,坏账越多。”

  券商高管的道德风险同样值得警惕,从已出事券商看,这些券商的高管们都存在大量的做庄操纵市场、为自己的老鼠仓牟利等行为。据介绍,券商在自营业务做庄前,券商高管会在准备做庄的

股票上事先买入大量筹码(即“老鼠仓”),待公司把股价拉升后,高管的老鼠仓获利最丰厚,最恶劣的情况是股价拉到高位连老鼠仓都出不了货,券商高管会让公司资金或委托理财资金在高价买入自己的老鼠仓,甚至会挪用股民保证金。

  “自己先建好老鼠仓,用公家的钱把股价往上打,这成了某些券商高管的盈利模式,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国有资产不断流入私人腰包的过程。”一位圈内人士介绍,一个外逃的深圳某券商高管就是通过老鼠仓赚了数十亿资产,然后通过B股通道顺利把60亿资金转移到国外,整个过程就是“资本外逃流水线”。最后留给公司的则是一大堆烂账:挪用客户保证金、委托理财债务、国债欠库窟窿、自营资金亏损等等,整个过程令人发指。

  “实际上,这是一个庄家利用老鼠仓洗钱的过程。”联讯证券首席分析师文国庆撰文指出。文国庆认为,在过去十多年里,券商亏空了,但是,不少内幕人士的口袋却饱了起来,最后迫使央行出钱拯救券商,最终的埋单人还是纳税人。

  “券商的问题要从股东行为上找症结。”许小年在4月下旬的第二届中国金融改革高层论坛上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引资论”。许小年在论坛上指出,要解决证券公司的治理机制,提高证券业总体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引入外资股东是最好的选择。券商的国有股东利润冲动不足,对管理层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要求过低;民营股东利润冲动则过强,将投资的券商当作融资平台,进行挪用客户保证金等违规操作,结果是股东成为了风险的源头。

  许小年推崇具有金融背景的外资,并呼吁“应尽快恢复外资进入券商重组”。他在论坛上指出,这些外资机构对于行业比较了解,而且他们在市场上有着较高的声誉。大型国外金融机构在世界各地都有经营,在中国市场上出了问题,对它的全球声誉都有影响,因此它们的风险控制意识非常强。因为风险控制不好,不仅影响其中国业务的盈利,而且影响其全球业务的盈利。

  券商高管的道德风险,许小年提出的解决之道是改革证券公司管理层现有的薪酬制度,在激励机制上有所突破,“与其内外串谋让公司亏空几十亿,还不如把这几十亿拿出10%、20%给高管人员发工资,杜绝内外串谋,降低证券公司的风险”。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