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外资战略投资A股 > 正文
 

摘下有色眼镜 理性看待外资并购(上)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 11:19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郑培敏 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专注于股权激励领域的研究和咨询。

  一位著名作家说过一句颇为经典的话:“当中国人的民族情绪一上来,智商就下降”。笔者观察数月来吵吵嚷嚷的外资并购争议,对种种妙论深感是:高,实在是高!

  笔者认为,要理性看待外资并购。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客观上外商对中国的主流投
资方式正在逐步过渡到一个资本化的时代,不再是采用设立合资公司,投资工厂设备的模式从零做起。“中国机遇”对外资(无论是产业资本还是财务资本)而言,已经是时不我待。当然,收购股权是效率最高和最直接的。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法制的逐步成熟,以及人民币进入一个显而易见的升值空间,境外成熟的财务资本(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代表)开始大举投资中国,而它们的投资方式就是收购或参股成熟企业,依靠现有管理团队改善管理,提升效益从而提升企业价值,择机出售,财务资本们从来不会自己花钱买地、买设备从零做起。

  然而近来一段时间,笔者所看到公开载于媒体和流传于网络上的反外资并购言论、观点,应该承认其中不乏少数真知灼见,对国家政策有相当的建设性,但更多的是充斥着情绪化的发泄和煽情式的喧嚣。比如,在描述外资并购时扣上恶意、扫荡式、垄断等“帽子”,本身就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事物,缺乏起码的冷静、理智、辩证、客观的态度。笔者在此就一一剖析这些时髦的“帽子”。

  1、恶意说

  笔者注意到,近期被反对外资并购的力量插上了恶意并购标签的代表、卡特彼勒全球CEO频繁接受国内多家著名财经媒体的采访,大吐苦水,拼命喊冤,其无奈地表白“收购而已,何来恶意!”。实际上,笔者相信,所谓的“恶意”也是某些意见领袖给其扣的帽子。此言一出,既让社会燃起了争论的焦点,更让国际投资界和政经观察员们大惊失色、不寒而栗,人们纷纷猜测中国的开放政策是否要动摇。目前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中国特色A股股改尚且知道要给予投资者一个稳定的预期,当然这更多的是为了安抚千千万万的大陆公众中小投资人,因为他们是国内社会环境稳定与否的重要因素。那么,在今天中国已经加入WTO的时代,多个领域倡导平等的国民待遇,难道我们给予国外的产业投资人、财务投资人就不应该给予一个稳定的预期吗?

  其实,绝大多数境外投资人只是普通的商业力量而已,其在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中、谋求在法律框架允许的范畴内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笔者以为,所有商业力量都是以谋求利益最大化为“意”的,如果把此定义为恶意,那恐怕中国就不要搞市场经济了。笔者反对这种狭隘的理解。如果把违背法律法规的商业行为定义为恶意,那可以理解,因此,判断外资并购是否恶意,应当拿起法律武器(包括WTO游戏规则和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对外经贸等法规),而不是简单的用情绪化的有色眼镜来看待。

  2、扫荡论

  媒体朋友们经常用耸人听闻的“一个行业接着一个行业地整体性并购”,这也许是媒体从业人员惟恐天下不乱、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职业习惯所致,但是,这确实就是一种误读,也必然带来误导。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确实出现过两个比较典型的行业性整体并购,一个是华侨投资人、香港中策的黄鸿年对轮胎、卫生

洁具等行业进行大规模购并,涉及数十家企业,以及在祖籍
福建
泉州的整体收购40多家国有企业的惊人之举;另一个是柯达收购中国三家感光材料厂,而且当年是得到最高当局支持的。

  前者是财务投资人抓住国际资本市场上的中国概念资本运作了一把,现在看来,对国内的那些产业、地区的经济似乎没有致命影响;后者更象是跨国公司为了进入中国市场而买门票,背下了沉重的夕阳企业、深处财务困境企业的包袱。两个代表性案例基本可以属于“扫荡”的收购方式了,但最后又怎么样?经济安全没有受影响,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如乐凯)也没有沉默,而是努力创新、发展,甚至化敌为友,还引进竞争对手为战略合作伙伴。这就是今天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典型表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是狭隘的你死我活。

  今天我们看到中国的机械、水泥等行业比较受外资青睐,那也是因为中国的宏观调控让中长线看好中国的国际产业、财务投资人找到了一次在中国指数上升趋势调整中的绝好建仓机会,看看QFII在中国股改行情中埋头苦干就可以反衬托中国很多投资者、包括相当一部分机构投资者的浮躁与肤浅。

  以笔者比较熟悉和亲身参与过外资并购的水泥行业为例,从行业上讲,确实被外资普遍、一致看好,但并不是一家收购主体实施的扫荡式行业整体并购,而是由一个一个本身就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独立主体实施的区域整合和提升,如豪西盟通过认购定向增发控股华新、拉法基透过与香港瑞安建业的合资公司全资收购双马母公司、摩根斯坦利等财务投资人组合参股海螺、山水、海德堡与冀东紧锣密鼓地接触,是参是控尚未见分晓。其实,无形之中,外资帮助我国加速了水泥行业的规模化整合和科技化提升。

  3、垄断辨

  单一外资真的能垄断中国或中国的某些关键产业吗?代表各个独立利益群体的不同外资收购方会联手来与中国政府和公众叫板吗?也许这种愚蠢的外资只存在于愤青们的主观臆断中吧。

  所谓垄断,是指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方有着超过买家讨价还价能力的绝对定价能力,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如果某种垄断能够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降低成本,从而提供给客户更优质但价格却更低廉的产品和服务的话,那我们何乐不为呢?比如啤酒、饮料行业就是如此;如果某种垄断能够打破恶性竞争,将市场定价体系回归正常,那么对全社会的稳定、企业的长远发展、员工和地方政府部门利益的保障也是有利的,如西南地区的水泥行业整合;如果这种超额利润来自于技术与产品创新、品牌运作、精细管理,那么这是我们所应该学习和倡导的,如微软。但是,如果是来自行政垄断,就让社会大众的利益被剥夺和破坏。相信有理智的人都知道我们反垄断的矛头应该指向谁。

  4、安全观

  不同的外资收购(有的只是参股)了不同的中国啤酒企业、牛奶企业,这会威胁到中国的经济安全吗?会危害到中国消费者的

食品安全吗?任何有理智的人都应当回答说不可能。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主要商业银行、军工企业、电信企业、电力企业等真正影响社会生活秩序的基础产业都将保持国有控股,甚至是国有独资,只要这些产业不对外资盲目开放,中国的经济就是安全的。当然,竞争性领域只有越开放,人们得到的综合性社会福利(包括就业机会、消费质量、公共税收支撑的公共服务等)才越高。

  中国人创办的易趣被美国人的ebay收购,真的影响到中国“C to C”电子商务模式的安全了吗?我们不是有淘宝网后来居上,把老外也打得落花流水吗?

  笔者以为,经济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人民不富裕,也是最大的不稳定。文化大革命之后,要不是小平同志力挽狂澜,以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推动渐进式的改革开放、特区试验,我们现在还生活在某种盲目的崇拜中。

  所以,别老拿经济安全说事。(待续)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