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时评:看清牛市的真面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 1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时评:看清牛市的真面目

  本报评论员 谭昊

  5月15日,股市开盘不久,上证综合指数摸高到1652点,继上周攻克1600点大关之后,股市的上涨速度似乎仍在一路加速。

  两个月前,即使关于中国股市最大胆的预测也只是羞涩地提到1500点,不过这也许
恰恰说明牛市真的来了——一头奔跑起来的牛当然不会理会你在头脑中设计好的慢条斯理。

  需要指出的是,这绝非意味着风险的消失。即使在大盘疯涨的过程中,市场的二八现象也依然存在——涨得好的股票永远是少数。而且随着指数的大幅上扬,短期调整的风险正在持续上升。

  不过,当前最迫切的是,我们要察微知著,努力去看清牛市的真面目。首先来看宏观的国际层面。在当前美元持续贬值而亚洲货币尤其是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的背景下,“泛滥的流动性”正在涌入亚洲,尤其是中国,正如印度一家报纸所言:“如今只要与中国相关的,都是最热的。” 这就不难解释中国股市的上涨并非一枝独秀。事实上,整个亚洲股市都是一片红火。日本、韩国、印度股市的一年以来的上涨幅度均超过50%,2006 年以来,新兴亚洲指数更是成为世界范围内表现最为强劲的市场。

  那么宏观的国内层面如何呢?中国当前正在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这个阶段,往往都会出现一次虚拟经济的大繁荣时期。如美国沸腾的1920年代,日本1980年代的股市大繁荣等。可以肯定,宏观层面的国际国内形势对于股市的繁荣提供了积极的支持。再就中观层面而言,

股权分置改革推进一年之后,进程超过70%,成效卓著,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下一步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这一点显然也已经为市场各方所共识。

  在宏观和中观支持繁荣的背景下,微观层面的分析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既然宏观的背景是流动性过剩,反映到市场中,就必然是资金推动型的行情,那么,资金面的情况究竟如何呢?长江证券日前的一项研究对于公募基金、保险资金、QFII、场外资金等各方资金的具体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

  数据表明,2006年3 月底的存量基金份额较2005 年底减少了295.73 亿份。由于同期货币基金等份额并没有大幅减少,可以估计到

股票基金的份额将比这个数据减少得更加严重。这表明,从资金供给的角度而言,公募基金并非从去年年底开始的这波行情的主要推动者。

  保险资金的情况呢?截至今年4 月16 日,已经有887 家上市公司披露年报,其中,56 家上市公司的十大流通股东中出现了保险资金的身影,其披露的总市值为28.79 亿元,而这一数据在去年三季度分别为53 家和18.6 亿元,从这个趋势来看,去年四季度,保险资金在股票直接投资上进行了明显的增仓行为。但从年报数据来看,其进行增仓的个股表现并不抢眼,这似乎表明保险资金也不是这波行情的发起者,而只是参与者。

  如果基金和保险资金都不是主力,那么我们或许有必要另眼来看待QFII的力量。截至4 月16 日,已经获批的QFII 总投资额度为63.2 亿美元,近500 亿元人民币,根据2005 年年报公布数据,QFII 投资已经覆盖已公布年报的102 家公司,总市值为88.93 亿元(如果计入今年以来的增仓量,则应该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保险资金对于股票市场的参与力度。而另一方面,其增仓个股的市场表现也远远超过了前两者。

  虽然目前资金规模有限,但在本轮行情中,QFII对于股票市场的直接参与力度以及给市场带来的活力,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毕竟,中国股市其实不缺乏外围资金,主要缺乏的是信心和活力。当前居民总储蓄已经超过16万亿,只要投资者的信心恢复,随时有大量的资金准备入市,事实上,近期沪深两市开户人数不断创出新高,正是表明了这一点。

  在宏观和中观支持繁荣的背景下,以QFII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行为激活了股市的信心和活力,并持续带动了外围资金的入市。而对于未来形势的判断,我们不妨淡看短期起伏,“风物长宜放眼量”。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