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券商集萃 > 正文
 

王参合:银行收查询费与券商降佣的背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 09:54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王参合

  在公众的一片反对声中,银行卡跨行查询收费方案依旧出炉了。最终的收费标准定在了境内跨行查询每笔0.30元,境外查询每笔4元。这几天,各大银行都在相继公布各自的具体收费方案。

  现在,银行收费项目越来越多了。几年之前,仅有异地汇款、汇票承兑等少数几项业务是作为银行中间业务要收取费用的。几年之后,汇款收费不仅没有降价,个别银行还对在柜台汇款的个人另收5元的服务费。此外,只要是能够想到的项目,似乎都已经开始收费了,比如银行卡跨行取现、异地取现、跨行转账、大额提现、银行卡年费、存折年费、信用卡利息等等。现在,就连跨行查询这种“只瞄上一眼”的行为,也要收取3毛钱啦。

  为什么银行现在竟然如此大胆地收费了呢?他们之间的竞争哪里去了?回想上个世纪90年代初,银行之间为了竞争,不仅各种项目不敢收费,还不顾管理层的三令五申,相互提高存贷款利率,陷入恶性竞争之中。十多年后,银行数量多起来了,按理说竞争应该更加激烈了,但却不顾阵阵反对声浪,开始在各个项目上收费了。当然,也有个别不收费的,比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就在许多项目包括跨行及异地的取现和查询等均不收费。但个别的例外并不能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银行之间的竞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自律。

  银行业终于从一个曾经过度竞争的行业走向了相当自律的行业,这应该说是一种行业成熟性的表现。按照中国银联的解释,

银行卡ATM跨行查询、交易、取现、消费等,都是一种金融服务,需要占用系统和网络资源,因此对于银行卡相应各项目收取一定的费用,是符合市场经济有偿服务原则的。这一收费也有利于减少部分客户不必要的查询,减少对银行卡系统和网络资源的占用,提高系统响应速度。而个别银行在推出自助汇款之后,对于在银行柜台汇款的客户另收5元服务费,据说也是体现了银行服务人员的劳动价值。

  在此,笔者无意探讨

银行收费的经济学解释,也不想讨论收费的合理程度,仅想将银行的收费行为与券商的降价风潮作一比较。回想一下
证券
行业,十年前,在银行还处于私抬利率恶性竞争的时代,证券公司对客户的要求是多么严格。没有5万块,想开个证券账户可能还要托托关系,刷卡查询自己的账户信息是要收费的,委托下单也是要收费的,撤单当然也要收,按照眼下中国银联的解释,这些行为都占用了系统和网络资源。而券商收取的佣金就不用说了,比现在高出许多。可是,十年后的今天,银行业走入了相当自律的年代,券商们却出现了银行业十年之前的恶性竞争。除了佣金之外,委托下单、撤单、行情揭示等等均是免费,就连赖以生存的佣金收入,也是大打价格战,年费制和零佣金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情。

  为什么证券业的服务反而如此廉价呢?同是金融服务,差距咋就那么大呢?证券业之间的竞争何时才能像银行那样雄起呢?难道一天4个小时登录证券公司的免费行情不占用系统和网络资源?难道证券公司各个专业咨询人员的服务就只能免费提供?各家券商研究所的博士硕士们所写的研究报告竟然分文不值?近期行情火爆,一些证券公司的网上行情系统运行速度明显下降,又有多少是免费在线的?

  低廉的收入肯定做不到优质的服务,恶性的竞争无法使一个行业健康发展,而病态的生存也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就拿专业的投资咨询服务来说吧,收费与不收费所负的责任肯定不一样,虽然“仅供参考,风险自担”还是要说,但不收费就可以说得轻松,而收费了,就自然产生一种责任感。如果券商继续如此廉价地竞争下去,券商的服务只会降低。但另一方面,这一市场需求却是相当庞大,有相当多投资者也能够接受有偿咨询和收费服务,许多“名嘴”正是看上这一点,才开始在电视上广招会员的,而结果,却是许多投资者大呼上当,一些利欲熏心的咨询机构,使得这一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证券公司呢,各类人才济济,却仅仅只能靠些微薄的佣金收入勉强生存。不能不说,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当然,收费不是说想收就可以收的,还要有能力收才行。比如,在收费后,服务要切实有所提高,投资者可以真正享受到专业服务的益处。

  说到底,对券商来说,收费问题最主要的还是一个服务提升的问题,其次就是如何摆脱恶性竞争而有效自律的问题。合理的收费、切合实际的佣金标准,适度的竞争,特色的服务,是检验券商今后竞争是否适度的几项指标。

  (作者单位:三江源证券公司)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