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评论 > 正文
 

政府工作报告鼓励债权融资中短债市场面临机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 03:56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蒋飞 发自深圳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这是发展债券市场的文字首次见诸于《政府工作报告》。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固定收益部投资总监刘情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的债券市场面临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低利率环境催生债权融资大发展

  《第一财经日报》:在扩大直接融资的路径上,为何债权融资得到了《政府工作报告》的特别强调?

  刘情剑:温总理的此番讲话对于稳步推进我国金融改革进程和债券市场的发展旨意深远。近些年来我国通过推动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这两大领域的发展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但是,近5年来,由于股市低迷,通过发展股权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发展速度缓慢。

  相对于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对融资方具有还本付息的约束机制,因而有利于融资企业信用的培育;有利于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有利于促成发行人更注重发行风险从而培育发行人的信用。因此,通过推动债权融资来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的路径选择顺应了我国金融改革的潮流:有利于逐步培育市场信用、提高投资人信心从而稳步推进中国金融改革的进程。

  现在业界普遍预期,2006年将是“直接融资进、间接融资退”发展格局实质性演进的开始。目前的市场利率水平很低,这意味着债权融资的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提升融资企业的资本回报率。

  中短债投资机会风生水起

  《第一财经日报》:我国债券市场投资品种持续扩容,在此背景下,投资热点会出现怎样的分化?

  刘情剑:在以发展债权融资推动直接融资比重的既定发展战略下,今年市场将呈现两个明显的现象,一是直接融资产品,特别是债券产品规模将迅速扩大;二是间接融资市场中的资金向直接融资市场的大规模转移,特别是居民储蓄存款等向债券市场的转移将提速。

  首先,今年的企业债发展值得期待。现阶段企业债的比重还很低,因此发展空间巨大。事实上,在加快直接融资政策的指导下,业界预期2006年企业债品种将面临扩容,其中主要以中短期企业债扩容为主:如目前收益率约为3.2%的短期融资券今年将面临大扩容,这为今年中短债市场的投资者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

  其次,在活期存款利率下调的预期下,必然会促使活期储蓄资金直接或者间接(通过购买基金)进入到资本市场,其中尤以债券市场、货币市场为最主要的转移目的地;此外,业界预期,中短债基金将在今年基金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也显示了中短债市场今年将有充裕的资金流入。

  从中短债投资的需求来看,随着债券市场的持续大幅上涨,目前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已降到极低的水平,与2003年上调准备金率前水平以及2002年5月份历史低点已相差不远。在长短期利差缩小,债券市场存在一定政策风险的背景下,投资者目前具有缩短组合久期,提高安全性的客观需求。对于短期债来说,目前商业银行存款增长速度不减,且存贷率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商业银行资金面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非常宽裕,基于上述判断,短债面临的风险有限。将久期保持在3年左右比较合适,这也暗示着今年投资者对于中短债的投资需求将会增加。

  债市升级考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第一财经日报》:投资债券市场蕴涵了哪些风险,投资者如何应对?

  刘情剑:债市新产品的扩容,一方面为投资者增加了可选择投资的范围,提高了投资收益;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投资风险:如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资产

证券化等有信用风险的固定收益品种大量涌现,客观上要求投资者具备较强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此外,在我国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利率期权、债券期货等衍生品种也很可能适时推出。伴随着债券市场的升级,投资者在构建组合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利率趋势的影响,同时需要关注信用风险、流动性、利率衍生品定价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新品种的出现增加了专业投资技术的要求,同时也为专业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

  现阶段正处牛熊激辩路口的债市未来运行方向,一方面,在预期今年市场流动性依然充裕的背景下,低信用风险的债券收益率将呈现出回归走势;另一方面,不同信用水平债券的收益率水平也将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如不同信用级别的企业债之间的利差将会扩大。因此,今年的债市投资可谓是风险与机遇并存,投资者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能力在今年的债市投资中至关重要。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