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评论 > 中石化整合旗下公司 > 正文
 

国家整合央企思路显现 中石油中石化之后会是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9日 10:27 证券时报

  从中石油的试点到中石化推广,体现出国家对于央企整合思路

  本报记者 周边

  “只有整合之后才能面对开放。”对于不断加大力度的央企重组,第一创业证券并购部王丹林一言以蔽之。

  2004年6月12日,国资委发布《关于推动中央企业清理整合所属企业减少企业管理层次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央企整合的初步思路。

  2004年,央业整合事件发生四起,其中三起涉及到上市公司一致药业、东阿阿胶等。2005年,央企并购风生水起。通用技术集团举牌武汉健民(600976)成为2003年宝钢举牌爱建股份以来第二例二级市场的并购事件,更令央企整合成为焦点的是了去年底的中石油回购旗下三公司。

  整合时机基本成熟

  新年伊始,中国

化工集团透过旗下公司出资收购青岛国资委所持黄海橡胶集团股份,成为了黄海股份(600579)的实际控制人。次日,东方电气集团受让下属子公司股权直接控制东方电机(600875),中石化旗下四家公司同时停牌。种种迹象表明,国资委“以市场化的方式,以资产经营公司为平台,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和并购等手段加快推进国有大型企业的调整和重组”的政策措施正在加快得到落实。

  王丹林认为,并购只是市场中的一种理性行为,只要收益符合预期,中央企业、外资、民企都可能成为主角。目前的央企整合,一般是属于同行业的、上下游之间的并购,有别于前期的借壳上市、财务并购。

  他的说法与国资委对央企整合的态度十分吻合。按照国资委“突出主业”的原则,中央企业收购活动要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收购对象的主营业务应与自身的业务相同或有较高的关联度。

  “关键的一点,依靠自身做大的成功率只有10%,”王丹林强调,“在自身做大和吞并其它企业以及被别人收购之间权衡判断,肯定吞并其它企业壮大规模更有利。”

  联合

证券的分析人士认为,央企整合,一方面是出于国家的政策引导,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也是央企近期频繁并购的一大诱因。按照WTO的开放时间表,从2001年开始5年内中国将逐步开放相关领域的市场,今年正好是第五年。

  “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武汉大学研究世界经济的代军勋博士说,从最初央企不愿意进行重组到现在主动进行并购,首先是央企整合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他认为,初期央企整合是将效益较差的并入效益较好的企业,整合只是一种目的,现在更多的是央企为了自身的做大做强,主动进行行业内的收购,观念及方式都变了。

  今年2月,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公开表示,“三年下来如果不能、达不到国内本行业前三名的,淘汰。”从已公布主业的三批共97个中央企业来看,这其中央企主业相雷同的中央企业名单似乎真没有超过三个。

  国资委成立之初,监管的央企达196家,后经初步重组调整变为189家,2004年22家央企重组数量减至178家,2005年底,国资委央企名录共169家。“央企数量还没有最终确定”,有消息人士说,通过兼并重组还会继续减少。

  “做大做强符合国家政策,因为这也是应对外资挑战的一种方式。”代军勋认为,外资对中国市场青睐许久,只不过因存在法律障碍和对相关企业了解不够才迟迟未动。随着加入WTO之后国内各相关领域的逐步放开,市场上的优质企业必将成为外资首选,央企重组或收购优质企业,将可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下一个央企重组的目标

  “对于下一步央企重组的目标,应重点关注目前尚未发生的汽车及房地产两大行业。”联合证券的分析人士认为。他说,央企目前已经在医药、石化、电力、钢铁等行业进行了整合,而汽车及房地产相对还分散在各大中央企业手中,从国资委的央企整合原则及思路可以看出,以汽车生产及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央企尚有收购重组的空间。

  根据“十一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修改稿,中国汽车业要通过整合资源和改组,解决自主品牌发展、技术进步、结构调整等三大问题。此前,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白津夫表示,国资委下属的六家汽车企业(一汽、东风、哈飞、昌河、沈飞日野和西安西沃)将是下一步重组考虑的问题。

  在2004年6月28日国资委发出的《关于中央企业房地产业重组有关事项的通报》中,虽然已确定由中房集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招商局集团、中国保利集团、华侨城集团等5家企业来整合中央企业数量众多的房地产资源,但是后期房地产类的央企整合相对较慢。

  “在近期央企重组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2006年央企整合房地产和汽车行业的可能性很大。”联合证券的分析人士说。

  新浪财经提醒:>>文中提及相关个股详细资料请在此查询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