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小蕾:资本市场告别初级阶段 三方面今非昔比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 16:19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 |||||||||
左小蕾/文 2005年,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一场“股权分置”改革的洗礼,不能说脱胎换骨,但已今非昔比。2006年,是对中国的资本市场“另眼相看”的时候了。 法制环境今非昔比
2006年1月1日,新的《公司法》、《证券法》正式实施。修改版的“两法”出场的最大意义是中国资本市场“依法治市”时代的来临。 实事求是地说,十多年来人们对“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理解是有偏差的,经常在两个极端间游弋。 一个极端是“无法无天”。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往往无视上市公司是独立法人,擅自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直接干预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损害投资者利益;上市公司也没有“公众公司”的概念,制造虚假信息,内部人控制,滥用独立法人资格,掏空上市公司,损害投资者利益;等等,这都是“无法无天”的行为。证券公司今天的困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挪用客户保证金,挪用客户托管的国债,承诺资产管理保底,等等“无视法规”的行为所致。 另一极端是“政策市”。十几年来,人们一直无限眷念的“股市盛世”都与各种各样的“政府”行为密切联系。不论是社论,还是其他形式的、可能并无实际意义的来自政府的信息,都成为推动股市“繁荣”的因素。最后市场似乎患上“不治之症”,没有价值投资理念,也没有风险意识,不论什么原因市场走低,都期待“政策利好”,依赖政策“赚钱”。“政策市”根深蒂固地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独特景观(特征)。事实上,市场经济理论明确指出“只有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失灵的时候,政府才应该进行干预”。如果市场完全由“政府”主导,就不成其为“市场”。“市场”有自身的规律,太多的干预违背市场规律不利于市场的发展。 2006年,伴随两法的实施,上市公司滥用独立法人资格的行为将受到《公司法》的制约,内幕交易、操纵价格将受到《证券法》的制约,更重要的是《刑法》也对证券犯罪进行严厉的法律制裁。到资本市场来赚钱的每个人,投资者和融资者,赚钱但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权利都会得到保证。 修改版的《证券法》、《公司法》和《刑法》可能会像美国20世纪30年代股市崩盘后制定的《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一样,奠定资本市场发展基石。中国资本市场从此走向“法制”和“法治”,回归“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中华文化,开始打造公开、公平、公正的“中国华尔街”。 参与主体今非昔比 2006年,资本市场参与主体将逐渐步入向成熟过渡的阶段。 “股权分置”改革对改革的主体上市公司有三大触动。第一,股权结构的合理化。这不是简单的股权分散,更重要的是股东意识的强化,对公司治理结构缺失的严重性的认识;第二,上市公司的“公众公司”的意识增强。流动股东的意愿对上市公司股改方案的影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上市公司对自身作为“公众公司”的责任和定位的认识,使其对业绩的改善的压力加大和提升对股价的关注并开始把这些与“融资”意愿联系起来,感受到市场监督和社会监督对“公众公司”的压力;第三,对上市公司的实力和价值的一次全面再过滤。2006年,相信许多上市公司将今非昔比。 改革过程中对证券公司进行了整体的“身体检查”。证券公司的历史的和“后天”的问题得到了一次清洗。由证券公司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导致关闭引起市场突发性冲击的危机概率已经大大下降。证券公司的安全性会带来资本市场的安全性。证券公司要准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基金成长道路也颇不平坦。虽然在投资理念、管理水平上不尽人意,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但是作为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基金将在2006年的资本市场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不容怀疑。越来越多的合资基金的加盟,将推进基金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QFII在2006年的资金将达到100亿美元,比目前的资金增加一倍。当然最值得关注的还是QFII可能带来的国际市场上比较前沿的交易制度、投资工具和资产配置的操作技术,并实现这些技术的适应性的本土移植,加速资本市场的国际接轨。当然不能忽视规模逐渐扩大可能带来的风险。 2006年对于个人投资者最大的不同应该是风险意识的强化。风险承受能力的提升是投资者和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 私募基金可能会走上前台。如果资金监管到位,资金的来源规范,私募基金将是2006年资本市场上一支流动性最大、最活跃、最灵活的短线资金。如果融资融券和其他《证券法》允许的制度出台,私募基金的类型也将随之多样化。 机构的格局正在重新整理,重新定位,为资本市场的机构的主流地位定格。2006年,资本市场的生态环境将由一群大大小小的、逐渐成熟的、比较规范的、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的国内的投资机构和融资机构加上一些独资、合资的外国机构主导。 发展预期今非昔比 2006年资本市场应该有非同寻常的发展机遇。 2006年宏观经济的成长趋势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大背景。平均9%的GDP增长预期,平稳快速增长的目标,2010年实现2000年GDP翻一倍的蓝图,使资本市场的发展不是空中楼阁。 随着经济增长模式的战略转移,节能、环保、消费、结构调整都成为资本市场2006年的投资主题;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基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消费、农产品加工,等等都是资本市场2006年的新概念。 综合经营的思路,证券公司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银行为背景的基金和保险,保险公司的投资基金,为资本市场发展格局拓展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随着创新成为发展主旋律的强音,以及标的资产更优质化,衍生产品、期权期指、互换掉期、资产证券化,等等,投资工具有日新月异之势。 三板市场公开发行不上市交易的尝试,丰富了股票交易方式和投资方式,填补了资本市场在层次上的一个空白。 各种制度性的建设紧锣密鼓。发行体制的改革、做空机制的讨论、融资融券的业务、做市商制度的尝试、交易系统的改造也都呼之欲出。 资本市场进一步的开放无疑也会为资本市场的发展“锦上添花”。不论是放进来还是走出去,资本市场都将更大程度地融入国际市场,加快国际化进程。 搬开“股权分置”的障碍,新老划断,新股全流通发行,融资功能的回复,蓝筹加蓝筹才能吸引的巨额资金,巨额投资和巨额融资,推动市场成长趋势明显。 特别是2006年底,金融服务业将全面开放。为了降低不确定性对金融体系包括证券市场的整体风险,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将提升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在内的直接融资能力,改善融资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利用自身的优势分散风险。资本市场的重要使命将为资本市场开拓巨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为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