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股改悖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 11:10 和讯网-《财经》杂志 | |||||||||
要打破A股市场的僵局,惟有通过新股发行,重塑投资主题 □ 古羽/文 2005年4月底,中国证监会公布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方案后,“非上市法人股减持”这个市场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已被消除,但也引出了新的不确定因素,即在推出股改方案的同时,
这反映了两种政策意图:其一,监管部门认为暂不发行新股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股改氛围,确保市场由上至下全力把股改搞好;其二,可避免因新股上市增加股票供给量,分流资金。 这营造了一种市场认知,即股市在短期的稳定或上涨,将依赖于没有新股上市;新股是否上市,股票供给量是否增加,成为了支持股市的重要政策前提。然而,绝大多数投资者同时认为,新股上市是迟早之事;但新股何时推出,以何种形式被推出,推出的规模如何,却又都是不确定因素。只要股市稍好,就有新股将被推出的传言;股市一跌,则又立即有人出面澄清。是否发行新股,便成为短期内股票市场发展的首要不确定因素。 按照规定,国有股、法人股只有在股改方案通过后一年方可流通,流通的第一年,比例不能超过5%;第二年,比例不能超过10%;第三年,流通比例不受限制。原则虽然明确,但对投资者而言仍然不确定的是:股改一年后,是否所有大股东都会减持5%,两年后都会减持10%?而三年后哪些股票会全部减持? 如果整个市场确信,一旦这些大股东大量减持股票则股价一定会受到进一步压抑,拥有减持权的大股东在未来两三年内不可预计的行为,将会成为这一时期股票市场发展的首要不确定因素。如果市场非常看重股票供给可能造成的影响,则只有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所有股票均已全流通、大股东具有充分减持权,且其后的行为已十分明确后,市场才能归于正常。 股改造就了封闭市场 在一个封闭与静态的市场,由于需求是稳定的,当供给增加时,交易物的价格必然下跌。目前A股市场似乎正是如此。当G股的流通股股东通过股改拿到了对价之后,市场上流通的股票供给量同时增加,G股的股价也相应下降;对价越多,流通股票供给量就越多,股价下降得也越多。宝钢等许多G股的股价在股改前后的变化,似乎证实了这一点。 在一个正常的股票市场中,只要投资于股票的回报经风险调整后,仍高于银行存款或债券的回报,储蓄就会不断流入股市;在经济增长、个人储蓄不断增加的阶段,更是如此。为何目前A股成为供给与价格反向变化的封闭性市场呢?除了上市公司质量不高、券商专业性不足、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造成投资者信心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停止发行新股等做法。 监管部门通过停止发行新股,达到了将市场的注意力集中到股改本身的目的,但同时也将A股现阶段的主导主题变为“依附于股改的投资”。投资者现阶段投资于A股市场的首要目标是从股改的过程中受益,而非希望通过投资于优质股来实现长期增值。这两者投资策略有很大不同:前者是一种短期行为,选股以对价高低为目标,一旦实现目标,就会及时变现,尽快寻找下一个较好的股改目标,或等待市场的主题从股改变为投资;后者则将是一种长期的投资行为,只要认为股票还具有增长前景,就不急于变现。既然目前的主流市场是股改的市场,具有长期投资意向者,就只能将钱存在银行以等待投资主题的出现。A股市场因此成为一个封闭、静态甚至萎缩的市场。 重塑投资主题 问题的解决之道,是通过发行新股营造投资主题,消除不确定因素,树立投资者的信心。市场必须存在一批具有很好增值空间的优质股票。这样的股票应该是全流通的,不受股权分置改革问题的影响,信息披露充分及时,大股东、管理层的行为是可观察的。 如果股改问题不再存在,投资者就可以从投资的角度对这些股票定价。这将吸引储蓄者不断加入投资队伍。当可投资的股票累积到一定规模之后,市场的投资主题就确立了。该市场的股票定价就能成为股改市场的一个良好参照:如果股改市场的股票估值明显低于投资市场,投资者就会很快地将估价提高至与投资市场的股价相近的水平。 当然,具体操作应兼顾股改的需要,选择好时机。就消除不确定性与营造投资主题而言,应该是越早推出新股上市越好。然而,新股上市,市场的供给就增加,在投资主题形成前,市场对此非常敏感;这个不确定的因素就会变成确定的利空消息,对市场形成压力,可能破坏市场已习惯的股改氛围,影响股改的推进。 如果待到多数公司的股改完成并都有减持权之后再推出新股上市,其结果会有两种可能:一是绝大多数大股东选择不减持,甚至增持,原来大股东减持的不确定性就转成不减持的确定利多,市场可能上扬,投资主题由此形成。此时,新公司上市不会对市场构成太大冲击;二是多数大股东都选择减持,市场必定下跌,此时市场的规避套现主题确立。若再有新股扩容,无疑是雪上加霜,推出新股上市的阻力会更大,从而使新股上市问题再次成为后股改市场的重大不确定因素。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原因有二:一是在市场缺少融资功能情况下,大股东会有变现的压力;二是许多法人股的持有成本远远低于二级市场的价格,这类大股东有变现的动力。 因此,从对股改的推进、不确定性的消除以及投资主题的营造三个方面进行权衡,新股上市的政策,应该是在股改主体完成之后、但在大股东可以减持之前的一段时间,允许投资主题的形成。第一批完成股改的只有三家公司,代表性不足;从第二批完成股改的时间算起,推出新股上市政策时间也只有几个月了。市场留给单纯股改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新股发行拒绝托市 在新股发行的推进中,切忌利用行政干预营造投资主题。在推进之初,由于投资气氛尚未形成,股票定价可能不高。一个习惯性反应是:能否通过某种形式的托市,比如利用托市基金带动投资气氛?这种期望是极端错误的。全流通新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应是在现有的金融、经济、政治及社会环境下,在不存在以前的不确定因素下,国内投资者对可投资股票的真实定价。这正是我们十数年改革所追求的,也是本次股票市场改革所孜孜以求的,不应受到人为的干预。 事实上,以“托市基金”来营造气氛,结果会适得其反。如果托市基金的规模无法影响整个市场,就达不到托市目的;如果规模足够影响整个市场,就成了市场的系统性因素了。 当政府拥有这个规模足够大的基金时,会通过两种方式干预市场:一是不给市场一个在何时、何价位如何进行干预的明确承诺;二是明确承诺在何时、何价位予以干预。前者又会给市场增加一个系统性的不确定性,因为它会干扰投资者的正常判断,其结果将是可以预见的;后者的结果则是让政府成为市场买卖的一方,市场的所有投资者成为另一方,即当市场低于某个价位时,政府就成为了惟一的买方,其他投资者都成为了卖方。由于政府在某一价位一定会买入,在另一个价位又一定会卖出,一方面破坏了投资者之间的正常交易,另一方面会引起市场操纵股价。最终如同G股公司承诺托市的结果一样,或像其它新兴市场的救市基金一样,市场未必救起,托市基金却一定亏损。- 作者为经济学博士、香港金融界资深人士,长期从事市场监管研究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