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理论难过操作关 能指出病症却开不出药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 01:54 北京晨报 | |||||||||
上周五的中午,一位65岁的老读者找上门来,要和笔者谈一谈经济学界正在面临的学术分歧。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这位退休老教师从去年国企改革大讨论的分歧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证明说,有的国企即使没有产权制度安排也能够获得成功的路径。
老先生说,他支持郎咸平教授提出的企业信托责任制度,但在具体操作上,这个制度还需要更多实践支持。老先生走的时候,留下了他三十年来辛苦总结出来的理论成果,并认为这些理论有助于解决目前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送走老先生后,笔者有一种感觉:对于国内的很多经济问题,人们都可以举起理论的旗帜,但进入操作层面后,老先生和红遍全国的郎咸平教授却面临着同样的实践困境。 “应当用严刑峻法保障国有企业的信托责任”,当郎咸平一面指责国资流失一面呼喊着建立新制度的时候,热情的支持者忘了问一声“具体制度如何确立?严刑峻法又是什么?”笔者记得,在年末的一次论坛上,听到同样发言的企业家们只不过微微一笑,把它当成一篇“奇文”而已。 上周,一篇批评郎咸平的文章在网上点击率很高,郎咸平受到斥责的内容正好在于对中国经济的随意指责和开不出“药方”。 今年以来,郎咸平开始了新一轮批评,虽范围更广,但方法上并没有当初指责顾雏军时事无巨细所列出的解决之道。从国企改革到教育改革,他都毫不客气地说它们不成功但又提不出具体解决办法;另一方面,主流学者李剑阁则呼吁学界在事实上要坚持改革方向。 因此,从去年起就僵持不下的号称“挺郎派”和“挺顾派”的人物同时滑入“瘸了一条腿”的尴尬境地——熟悉制度安排的一方在道德支持上毫不占优势,支持率高涨的一方却提不出来改进的办法。还有一大批学者低头不语,只把这种分歧看成技术问题而寻求操作上的改进,而更加坚持的人甚至选择重回过去的经典理论中去寻找答案,就像那位老读者一样。 再过4天,“郎顾公案”所引发的讨论就要进入第三个年头了,以道德诉求获胜的“挺郎派”,最终还是要面临制度操作层面的拷问,如果郎咸平过不了这一关,虽然他仍能保住名气,但是广大的听众将会越来越失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