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何以四两拨千斤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9日 14:59 证券时报 | |||||||||
截至目前获批QFII已有32家 QFII队伍又添两新丁 随着国家外管局对QFII额度审批提速,截至目前,我国批准的QFII总额度已达49.25亿美元,其中,在短短半个月之内外管局就密集分配了8.75亿美元。QFII也自然成为时下焦点。 周期并购 一石二鸟
QFII的投资风格向来有独树一帜的表现。目前外资频频高价并购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造成与境内机构的估值悬殊:如拉法基并购四川双马;瑞银出资17亿元巨资参股北京证券;GE以相当于每股5.2元的价格购买深发展股权等等均给市场带来了估值冲击和想象空间。 美林中国区主席刘二飞就称,美林目前看好中国的证券业和航空业。但事实上,上述两个产业却是眼下颇为惨淡的行业;此外,从三季报的情况来看,QFII偏爱的股票包括了原材料、能源、投资品、信息技术和公用事业类五大行业,尤其是在国内机构采取了防御战略的原材料、投资品和信息技术上,QFII的投资风格明显激进。 聚源数据对三季报的统计显示,QFII对待原材料采取了增持的举措,其投资比重高达33.5%,而基金和社保则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其投资比重分别为16.8%和3.7%;此外,QFII还增持了投资品,其投资比重也达到了11.4%,而基金和社保对此类资产同样是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其投资比重分别是8.3%和8%;在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上,QFII也表现出了个性,其投资比重达到了8.8%,而基金和社保在此的投资比重分别为6.4%和2.2%。 QFII的上述“审美取向”其实是具备严密的逻辑的。首先,在对中国经济周期的理解上,QFII认为,中国需求仍将保持强劲增长。管理着富兰克林坦伯顿全球基金的杨光表示,中国是一个需求型市场,而不仅仅是供应国和出口国。从原材料到电力等各类商品,国内需求都非常强劲。 其次,由于没有排名压力,QFII较国内基金等机构更可以放手从事长线投资:比如说,周期调整产业伴生着巨大的产业并购机会,而并购又将催生市场机会,QFII青睐周期并购概念股无疑可以一石二鸟,但国内的机构却不能如此洒脱布局。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李质仙说:“我们太过于看重短期成长性。相比较而言,境外机构以全球化的视野,对上市公司整体价值的把握更准确些,其心态更稳。” 此外,在全球进行资产配置的QFII也在各个市场上的逐利中捕捉到交易机会。以银行业为例,近期国际资金流入亚太区的路线图是“韩国———印度———中国”,他们在一个市场制造泡沫后又会迅速地转战另一个价值低估的市场。上述行为的存在也能对QFII资金流入现象提供一个合理的注解。 影响力逐渐释放 可以预计,具有上述逻辑支撑的QFII理念未来也将被市场认同甚至追随。海通证券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助理郑卒表示,QFII的投资理念将在未来逐渐释放其影响力,尤其是其对国内市场“悲观产业”的介入,可能会在未来修正国内一些固有的思维模式。 毫无疑义,与市场影响力密切相关的是市值占有率。QFII究竟将多少真金白银投到了股市?由于目前的统计无法圆满回答上述问题,因此国内机构对于QFII的入市意愿一直以来也存有分歧。但从日前证监会高管对股改“三好学生”QFII的褒赞和外管局的姿态来看,QFII的入市情况应让管理层满意。 据证监会统计,从投资情况看,QFII总体的资产配置较为均衡。截止到10月底,QFII累计汇入人民币315亿元(约38亿美元),投资于证券资产285亿元,占总资产比例约为90%;而据联合证券统计,截至今年三季度,从前十大流通股东的口径来统计,QFII的市值不足100亿元;海通证券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助理郑卒表示,如果加上前十大之外的其它市值,QFII的入市规模约在200亿元左右。 尽管如此,作为机构投资者的QFII在目前的市值规模上仍明显逊色于基金和社保:同样按照三季报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的口径来统计,基金公司的市值是1637亿元,而社保基金是250亿元,但种种迹象表明,QFII的市值占有率将在未来快速提升。 从同样采取了QFII制度的韩国来看,其从1992年正式实施QFII制度至今,目前其市场全部外国投资者以不到0.5%的投资者数量持有了韩国证券市场超过1/3的市值;从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QFII进军中国的速度也将进入快车道,其对市场的影响力也将水涨船高。 于扬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