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评论 > 正文
 

机构投资者应向QFII学什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7日 16:27 证券时报

  目前QFII的总投资额度折合人民币已近400亿元机构投资者应向QFII学什么?

  □华泰证券 庄虔华

  随着QFII新增3.5亿美元额度获批准,QFII总投资额度已达49.2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400亿元,在国内股市中的影响不容忽视。

  QFII介入A股市场之初,曾是价值理念的代表,对国内价值理念的培育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伴随QFII投资规模扩大的并不是其影响力的增强,而是内外资机构在估值判断上的诸多分歧。作为海外舶来品的价值投资,其估值参照系理所当然的是国际市场,因此,QFII投资行为可能隐含着更多的价值理念真谛。

  择时敢于逆市买入

  去年以来,蓝筹股成为做空力量的重灾区,先是众多周期性

股票的持续衰落,钢铁、石化、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股票中跌幅超过50%的并不罕见,此后便是二线蓝筹股的竞相走弱,港口、公路、机场等行业股票相继进入调整,继而触发了今年三季度以来的新一轮下跌。毫无疑问,基金是蓝筹股下跌的始作俑者。目前A股平均市盈率水平仅在16倍左右,大量不足 10倍的低市盈率股票充斥市场。

  QFII持股变化情况

  但从今年以来QFII的持仓表现和市场整体估值水平看,QFII并没有像基金那样悲观。从上表可以看出, QFII的投资力度并未明显减弱,尽管QFII家数和额度在不断增加,但增仓股票家数占QFII持有股票总数的比例却在明显增加,QFII持有的股票总数和实施新增仓的QFII家次数也在增多,这说明QFII对未来的投资前景比较乐观。

  作为理性的机构投资者,在宏观经济前景看淡的市况下,作出减仓或调仓的行为,本是一种正常的应对措施,但QFII与基金不同的操作,不禁让我们思考基金是否对周期下滑做出了过度反应。

  战略持有周期性股票

  2005年三季度QFII增仓幅度超过100%的8只股票中(与半年前持仓量相比),G宝钢、中集集团、G龙盛、海螺水泥等4只股票属于周期性股票。

  周期性股票是去年以来基金减持的重点品种,但QFII的持仓说明,不分股票、不分时段的一概减持,可能并不理性。最典型的是G宝钢,该股自去年初以来的下跌幅度超过30%(复权),但今年前3个季度,瑞士银行的A股持有量却出现连续大幅度增加,分别达到4641.08万股、7726.18万股和12203.73万股,目前已成为该股的第一大流通股东,反映了该股在QFII心中的优势地位。G宝钢作为一只行业龙头股,凭借规模、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具备相当抗风险能力,市场普遍预测,未来两年G宝钢的每股收益仍在0.60元以上,也就是说,动态市盈率在6倍左右。显然,当前的股价并未高估。

  从价值投资的核心要素———分红看,G宝钢是不可多得的高分红股。该股股改之初曾作出连续3年的现金分红承诺,以当前价格计算的年分红收益率将达到8%左右,几乎是长期国债收益率的2倍。事实上,G宝钢在复牌之初的分红收益率即高达6%以上,但并未改变一路下跌的命运。昨日该股大幅反弹,应属估值偏低的市场反映。

  对政策的敏感度强

  QFII的投资选择不唯基本面,对政策预期关注格外敏感。

中兴通讯作为一只成长性较好的股票,QFII的分歧却比较大。今年二季度摩根士坦利清仓撤出,三季度花旗环球大比例减仓,但德意志银行的筹码则比较稳定。中兴通讯是为数不多的优质科技股,具备市场、品牌、技术、管理等多方面优势,现已获得独家承建中国电信长途骨干网的NGN 商用试验网项目,在宽带及增值业务系统上已具领先优势,在3G 建网启动特别是TDSCDMA 大规模独立组网中将明显受益,而海外业务的稳健增长,将使公司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延续成长。外资对该股的谨慎估计在于3G标准推出时间和受惠对象均具有相当不确定性,反映出QFII评估公司的严谨性。

  看重估值比较优势

  QFII对海螺水泥的大幅增仓似乎比较意外,花旗环球连续两个季度位列第一大流通A股股东,但该股当前经营仍处于周期低谷,受

宏观调控的影响,海螺水泥三季度业绩明显下滑,其最大看点在于该股是为数不多的A股对H股贴水的股票。以昨日收盘价计算的A股贴水幅度在8%以上,一旦实施股改,A股的贴水幅度将在30%左右,而目前含H股公司的A股平均溢价幅度在70%左右,海螺水泥A股存在明显的估值盈利空间。同时,从基本面看,通过加大开拓农村、中小城镇及国外市场的力度,海螺水泥的明年业绩有望获得恢复,这为QFII的参与提供了预期业绩的支持。

  此外,QFII并不完全拒绝ST股票,汇丰银行最近3个季度一直是ST酒花的第一大流通股东,这自然是看重了公司的重组价值。

  当然,由于投资时限、业绩评价机制、资产分布区域等方面的差别,QFII的投资模式难以完全为国内基金所复制,但在基础性的理念层面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