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评论 > 中国股权分置改革专网 > 正文
 

股改成绩卓著 总结经验加快配套大力推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 09:31 证券时报

  本报评论员

  自4月29日股改破题,至今已半年有余。深沪两市243家上市公司进入或完成了股改程序;已参与股改公司的市值加在一起,接近总市值的1/4;含B股、H股公司、ST公司以及其他问题公司相继破冰,股改“雷区”大致扫清。这些构成了中国证券市场股改“半年报”的基本内容。

  对于这份“半年报”,市场的总体评价是相当不错,来之不易。股改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二次革命”。2/3的股份要从非流通跨越到全流通,其震撼力可以想象。下定决心跨出这一步,已属千难万难。从试点阶段到全面推开,“统一组织,分散决策”的基本思路经受了市场检验,成为市场共识,可喜可贺。在可流通股份扩容的压力下,市场稳定在1100点左右,更是难得。

  仅仅半年的时间,股改的无人小径就踏成了大道。这一成绩,各界有目共睹,应该充分肯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股改就万事大吉了。后面的路程,更考验脚力。

  股改行程尚未过半,问题逐渐暴露。择其大者,一是参与者“审美”疲劳。随着越来越多上市公司的加入,股改从稀缺品变成了大路货,G股赚钱效应渐渐蜕变为不赚钱效应。赚钱越来越难,“审美”自然趋于疲劳;二是地方政府热情下降。有些地方政府,囿于各自的局部利益,本来就不怎么热心,看到一些公司股改之后,市值反而下降,观望情绪就更浓了。地方政府消极作为,导致股改后劲不足。

  问题既已暴露,就要着手去解决。解决之道,首先要统一认识。认识不统一,各打各的小算盘,走不好股改这盘棋。有关方面应该意识到,股改自上而下,是中央政府的一项重大经济决策,也是一项重大政治决策。股改的路径可以也应该百花齐放,但是,股改的方向是唯一的、不可逆转的。拖不是办法,早改早解脱。

  统一认识要树立大局观念。既要算小账,更要算大账;既要看到眼前,更要看到长远。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股改也不例外。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控股比例下降,短期内会有些损失,但是,长远来看,只要上市公司真正有

竞争力
股票
增值是迟早的事,到时候受益最大的还是非流通股股东。股改将赐给中国资本市场一颗全流通的、真正“奔腾的芯”;这颗“芯”将给
中国经济
带来极大的外部正效应。

  包括非流通股股东,特别是掌控了2/3上市公司的各级国资管理部门在内的市场各方,认识应该统一到增强改革紧迫感上来。股改已成离弦之箭,断无回头之路。只有坚定不移改下去,才可能到达彼岸。股改启动之后,资本市场进入了新老机制双轨并存的阶段,价格发现功能暂时紊乱,融资功能处于休眠状态。双轨并行的时间越长,改革付出的成本越大。如果股改像小脚女人走路,走走停停,最后演变成马拉松比赛,那么,所有参与者都要多受苦。因此,必须增强紧迫感,能快则快。

  认识统一了,紧迫感也有了,接下来就要看配套措施和执行力了。股改触动了复杂的利益结构调整,自上而下的行政组织动员必不可少。实践证明,在非完全市场化环境下推进改革,行政手段强力推动,有时可以快刀斩乱麻。

  除了必要时祭起行政手段的“大棒”,多来点市场化的“胡萝卜”,诱之以利,也有好处。比如,推出上市公司高管激励机制,把高管拉上船;建立国有资产市值管理制度,把各级国资管理部门拉上船。再比如,通过适当的政策倾斜,形成“早股改早获益,晚股改边缘化”的竞争机制。

  拓宽入市资金渠道,力保市场稳定,同样非常重要。股改最好的广告就是赚钱效应。赚钱效应离不开市场稳定。可流通股份在稳步增加,如果入市资金跟不上来,必然摊薄现有股价,增大市场压力。完善股改配套措施,应在吸引新资金入市上多下功夫。

  股改新政已进入关键时期。改革能否实现快速平稳突破,全看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这几个月时间。改好了,皆大欢喜;改不好,无法交代。希望市场各方总结经验,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加快落实配套措施,帮助中国资本市场尽早到达新的彼岸。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