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评论 > 央行拯救券商 > 正文
 

拯救券商两年坎坷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 14:27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赵洁 亚枫

  上海、北京报道

  券商重组最近又取得了最新的进展:“海通、东方、华泰、广发、中信等数家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已经做好了拿到中国登记结算公司的‘周转贷款’资金并入市的准备工作。
”工行、建行人士告诉记者。

  另一方面,中央汇金公司、建银投资有限公司,代替央行走向市场前台,以“阶段性重组,股权注资”的方式,银河、华夏、申万、中富、科技等被纳入注资范围。券商重组终于逼近终局。

  7月26日,上证指数上涨26点。

  分类监管“奠基石”

  2004年,证监会决定对证券公司进行分类监管,拉开了两部门系统救治证券公司行动的序幕,此举被称为拯救证券的“奠基石”。

  而此前,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对证券公司的救治,处于摸索、分散和被动的状态。曝光出一家“覆水难收”的危机公司,证监会、人民银行就赶着用单一的行政手段“救火”。

  基本分工是证监会责令关闭券商,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填补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的缺口,俗称“棺材钱”。大连证券、鞍山证券、新华证券皆是如此。“当时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系统的证券公司风险预警机制。”上述接近证监会人士表示。

  这一情况,在2004年下半年,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管理办法推出之后得到了极大的转机。一些业绩尚可的证券公司开始认真对待内部的风险控制体系,市场人士把更多的目光关注且警惕那些有不良记录的证券公司。

  “1/3的创新类证券公司不断有政策扶持,1/3的规范类券商可从事基本业务,寻求重组,后1/3的高风险类证券公司自然是中国证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待处置的对象。”西南证券高层这样描述“三分制”。

  同年9月,各家券商均接到了证监会机构部与各地证监局联合下发的《关于摸清证券公司底数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每家券商“珍惜最后的自纠机会”再次彻底自查,并制定整改措施。

  这项工作由原先的2005年1月结束被延期至今年年底,旨在给予一些风险券商最后的自救机会。届时,将对检查出有高风险的证券公司进行关闭或破产。

  “市场化救治”

  就在树立了分类监管的奠基石之后,2004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反思原先单一再贷款救火的作用。

  “再贷款有去无回,道德风险高涨,面对整个行业约占1/3的证券公司需要救助的局面,需要酝酿新的方式。”中国人民银行有关人士曾分析。

  2005年2月,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逐步浮出水面。

  “这绝对是市场化的操作方式,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将以公司形式出现”,不少专业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原本由央行再贷款承担的职能——券商破产、关闭或撤销时投资者被非法挪用的保证金损失一律由“国家买单”的情形,开始整体移交至带有市场化运作味道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摆脱了再贷款的道德风险。”

  该基金的主要用途包括:证券公司被撤销、关闭和破产或被证监会实施行政接管、托管经营等强制性监管措施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对债权人予以偿付;而基金公司使用基金偿付证券公司债权人后,取得相应的受偿权,参与组织被撤销、关闭或破产证券公司的清算工作。

  权威人士向记者透露,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的设立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步入“冲刺”阶段。当前有关方面正在着手进行该基金的工商注册登记等事宜。

  6月2日,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和华安证券公司迎来了人总行与证监会官员的检查,用意在于给予再贷款解决流动性危机。

  6月7日,新华网发布消息证实此事。

  然而,此举动却遭到来自人行内部及专家学者的一片质疑声。

  “人行再贷款——最后风险救助手段,刚摆脱滋长的道德风险,又要往圈里套,这不符合《中国人民银行法》,没有法律依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士分析。

  柳暗花明又一村。

  7月5日,央行行长助理刘士余指出,解决券商的流动性问题主要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而不是提供再贷款”。

  他称,9月之前,一批“重点券商”将经过市场化重组,解决流动性不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成为资本金充足、内控严密、治理结构完好的现代券商;“央行正在支持中央汇金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公司用市场化手段对一部分重点券商实施市场化财务重组。”

  目前,已有十家证券公司已划在人行的重点券商之列。

  与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棺材钱”相比,“重点”券商要得到注资并非“免费的午餐”,代价较高,需要承诺包括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给予新股东股息回报以及到期回购股权等。

  人行竭力推崇的市场化手段,同样运用在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的扶持上,譬如允许创新类券商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推动券商进行股票质押贷款等。

  关键看效果

  正当市场人士刚理清市场化手段救助券商的思路时,7月中旬,突然传出消息,中国证监会得到更高层的允诺,将由中国登记结算公司对指定的创新试点券商发放首笔100亿周转贷款,这笔贷款将封闭运行于专门账户,直接用于股票投资,资金来源直指人行。

  数天后,人行先后两次十分严正地向市场澄清此事,并表示人行的100亿再贷款是用在建立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启动资金。

  “言下之意,人行是把钱借给了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钱理所当然由保护基金公司偿还,至于100亿再贷款如何到了中国登记结算公司的账上,并不在人行的管辖之内,也非人行的意愿。”

  对于这种做法,市场也有不同说法。

  “如果完全凭借每家券商对股市的不同判断,在不同时间段内,把资金分散在各种不同的股票品种上,那么百亿资金入市的有效性不免打折扣。”

  7月23日,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李青原在京的发言首次从侧面表达了证监会对这笔贷款入市的观点。

  “面对当前压力,应当立即选择有效的行政手段来创造一个宽松的股权分置改革环境,而不能片面强调只能依靠或者大部分依靠市场手段,不应该作茧自缚。”

  “也就是说只要是有效的措施就应该使用,应该使股票市场在个股和大盘方面能够有稳定环境。”她表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