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评论 > 正文
 

三年后谁来接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 17:53 新世纪周刊

  撰文/徐胜治

  中国股市的拯救者是谁,现在看来,我们自己似乎已没有这个能力,而只能寄托于外来的和尚——QFII。这也应了中国那句古谚:“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

  现在大部分人关心的恐怕是下一家公司推出的股改方案,而我想的问题却是三年以后
的市场。要知道在股市中,永远是对未来的预期决定了现在的走势。假定在不长的时间内,市场从总体上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那么未来的市场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呢?

  需要多少增量资金?

  我们可以做一下粗略计算:目前股市流通市值不到1万亿元,而股市总市值在3万亿元左右,这说明目前的非流通股比例在2/3左右。假定市场股改对价平均为10送2.5(现有试点方案代表性不强,股改对价预期不宜太高),那么在股价不跌的情况下,市场还有2.8亿左右的非流通股本最终会流通。   

  当然这些非流通股本流通后未必都会减持,我们无法确定具体上市公司所谓的合理控股比例。但是在一个全流通的市场当中,坚持绝对控股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与国际惯例不符的。实际上,相对控股在30%以内就可以了,再高也没必要。   

  那么仅就目前的存量非流通市值来看,可以减持的部分就在1万亿左右,也就是说如果股价不跌,对于存量非流通股的减持需要万亿左右的资金接盘。当然如果想要股价上涨,需要的接盘资金更多。

  假如有人要问,如果市场根本提供不了这么多资金怎么办?这个答案很简单,目前的股价继续下跌。所以,如果要保证股价稳定、存量顺利减持、增量顺利发行与减持的三大目标都实现,那么三年后市场所需要的增量资金将在2万亿左右,是目前市场总流通市值的一倍。

  资金从哪里来?

  两万亿资金不是一个小数目,它已经接近了我国一年的财政总收入,政府以及政府所控制的机构不可能、也没有义务提供这笔庞大的资金。那么目前市场中谁能够继续追加投入这么庞大的资金呢?

  中小散户当然不能。仅仅从数字上来看,需要的增量资金是目前存量市值的两倍。很难想象目前持有10万元市值股票的投资者还能够继续追加20万投资到股市中。

  那券商能不能呢?这个问题不用回答,目前券商处于困境,其自身经营上的困境还尚未解决,很难想象在未来能够做如此大比例的追加投资到股市中。

  如此说来,现在的候选人似乎只剩下机构投资者了,也就是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在现有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已经成为影响力最大的市场主力,但是它们的规模有多大呢?

  经过这几年来的“超常规”培育,目前市场中的基金单位份额总计在2500亿左右。这已经是一个“超常规”的结果,就算继续以这种速度“超常规”发展下去,三年之后也提供不了如此庞大的增量资金。

  普通投资者、券商、基金都完成不了提供增量资金的任务,那么市场的增量资金从何而来?人们恐怕已经想到了QFII。虽然目前QFII放大后的总规模只有一百亿美元,但这并不影响到三年之后。其实QFII代表的是外资,从资金的真正实力来看,恐怕也只有外资具备这个能力。

  外资接盘是一条出路

  不管你心里愿不愿意,也不论你是否反感这种观点,但是现在股市的发展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三年之后的市场,无法凭借目前已有的存量资金,以及存量投资者的资金接下庞大的盘面,而外资进场接盘是一种最有可能的出路。

  三年之后,WTO所签定的各种准备协议以及开放协议陆续开始生效,资本市场的开放也是顺理成章。所以今天所谓的QFII额度,对外资进入的限制,届时将显得意义不大。当然,这只是外资可以进入的条件。

  那么外资会买中国股票吗?这就要看资本的逐利性要求。我认为在三个条件下中国资本市场可以对外资构成足够的诱惑:

  一、中国股市名义上的市盈率已经接近或低于国际水平(现在这个条件已经具备);二、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这个条件可以创造);三、人民币一直保持较大的远期升值压力(这个条件可以控制)。

  其实两万亿人民币算起来也就是二千多亿美元,对于庞大的国际游资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那就要看管理层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开放市场,将这笔资金吸引进来,以达到最终股改后股市按计划运行下去的目标。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股市新闻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