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评论 > 正文
 

文国庆:救市行动功亏一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5日 15:27 和讯

  和讯首席分析师 文国庆

  全流通试点启动以来,尽管管理层以空前的密度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但市场的响应程度却日渐微弱。引人注目的是,本周一政府发布系列利好政策的当天,大盘高开低走,市场不涨反跌。重大利好发布当天市场下跌,这是极为罕见的现象,应当作为政策失效的一个信号。为了挽回面子,在周二以后救市资金不得不赤膊上阵,频频出击大盘指标股,但由
于市场无人响应,成交匮乏,虽然暂时收住了千点大关,但同时却有860多只股票创下了年内新低,救市行动功亏一篑。

  按照常理来看,五月份以来的政策利好成分不少,有些还是实质性的,但是为什么市场不不领情?政府在股改关键问题上的思路不清、标准不明,导致两类股东分歧加剧,市场投资理念持续混乱,最终导致投资者对政府实施股改的动机产生怀疑--这恐怕是最根本的原因。

  当经济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为社会提供新制度的基本目标和转型期的行为规范,这是政府最起码的责任。股权分置改革是一种深刻的制度性变革,政府理应为社会提供一整套明确的目标模式和转型期的行为规范,在股改过程中涉及到的重大利益问题上,给社会一个明确的回答。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在市场关心的主要问题上,政府一直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尤其是,对于本次股改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要支付全流通对价,对价计算的逻辑基础是什么,至今没有清晰的表述。在管理层自己都搞不清全流通的理论基础的情况下,指望全社会通过无序的"市场化博弈"行为顺利实现股改,岂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作为本次股改组织者的证监会,一直回避全流通对价的标准问题,甚至声称"上市公司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制定出统一的对价标准"。正是由于这种无所作为的态度和行为理念,导致了两个多月来A股市场思维体系的空前混乱,本应有序进行的制度革新变成了一场缺少共同思维基础混乱博弈,其紊乱程度有点像一场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全流通真的找不到统一的对价基准吗?其实,只要尊重市场规律,总是可以找到这个基准的,证监会没有找到这个基准,不等于这个基准就找不到。证监会关于基准的解释其实偷换了"统一基准"的概念,统一的对价基准是指适用于各种公司的统一的逻辑体系,而不是单一的数字标准,而在同一的逻辑体系上,完全是由据可循的,如果在这一点上概念不清的话,不妨读一下钱海章的《中国式全流通》。

  制度跃迁属于改变规则的行为,而市场化博弈一般是在现有规则范围内的操作行为,因此股改不可能通过市场化博弈来完成,只能通过统一的行为规范来促成。正因为如此,政府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证监会把全流通对价原则交给两类股东通过博弈来确定,表面上是尊重市场,事实上是回避了在制度变更中政府的基本职责,把政府部门之间的分歧巧妙地转化为流通股东与国资委之间的博弈。

  在基本的对价规则不确立的前提下,频繁使用利好政策救市,是一种舍大义而行小惠的苟且行为,其结果必将把全流通改造引向邪路,相应的改革成本也会无限放大。所以,在政策救市屡屡受挫,股改之路面临危机的情况下,建议市场各方开展一场关于"统一对价准则,稳定市场预期"的讨论,使我们的股市改革理清思路,走出危局。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