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痛心疾首 国企改革要靠法制杜绝科龙现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 05:30 第一财经日报 | |||||||||
7月11日,一向“语不惊人誓不休”的郎咸平,出现在华南理工大学的讲坛上,谈及企业家社会“信托责任”或说是“良心”的缺失、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问题时痛心疾首。 郎顾之争余音犹在,格林柯尔系掌门人顾雏军已经悄悄从北京回到顺德,收拾格林柯尔残局。迎接他的,不仅有科龙的危险处境、债权银行、员工和股东的责难,还有监管部门的调查结论和指控。
监管部门的调查结论尚未正式公布,但是“顾雏军要彻底退出科龙”,却已经成了债权银行、员工和股东、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共识,这样一个“千夫所指”的处境,恐怕是顾雏军当初进入时所没有想到的,而科龙面临今日的困局,也是最初决意引进格林柯尔的有关地方政府所始料不及的。 然而科龙早已不是第一个遭此厄运的企业。从早先的新疆德隆唐氏兄弟到处收购国有企业,到张海与健力宝集团,以及顾雏军与科龙,资本运作高手们的所作所为与发展轨迹,以及改制老国有企业的遭遇何其相似。 “科龙现象”、“健力宝现象”的根源何在?探究这些企业的遭遇,不难发现,原因主要在于此前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存在着产权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产权交易市场不完善,产权交易监管不到位。 具体而言,就是这些企业改制过程中信息不公开,决策不透明,规则不健全,为这些“不事经营、专事资本运作”的“资本运作高手”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各地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这些突然出现的资本运作高手,总是出人意料地击败其他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收购了那些陷入暂时困境的国有企业。 而对于这些资本高手的来路,外界一般都不甚了了,对于改制的决策是如何作出的,选择这些资本高手的标准是如何确定和考察的,公众也知之甚少。更有甚者,2001年科龙改制股权转让给格林柯尔时,当地有关部门甚至公开要求舆论不要过多关注科龙改制过程中公众的疑问,不要去追寻格林柯尔的家底和来路。 这种改制,并没有为企业建立起真正的良性、健全的运作机制,资本高手们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可以随心所欲,即使有所谓的董事会、监事会、市场监管,也是形同虚设。 科龙电器这家在香港H股和内地A股市场同时上市的企业,先后有着国际两大会计师事务所担任审计机构,受到内地和香港有关上市条例和监管机构的监管。但其历年以来的年报或巨亏或盈利,都要经过过山车一般的调节。2005年一季度公司账面上还显示有24亿元现金,现在却因为欠账太多没办法开工。 正是这种存在问题的改制过程,让这些企业带着问题上了路,为日后埋下隐患,而对于改制后的企业,有关部门也采取“一卖了之”的态度,不再关注企业的发展。导致问题暴露的时候,就已经是情况严重恶化的时候。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进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实践证明,中央确定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但如何防止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科龙现象”、“健力宝现象”的出现,却是值得整个社会尤其是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重视的问题。 郎咸平前天在华南理工大学时说,现在的某些企业家缺乏“信托责任”或说是“良心”,但是在市场经济情况下,依靠法制化建设肯定比依靠企业家的“良心”来得更可靠。 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的法律法规,规范推进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国有企业改制过程更透明化、信息更公开,同时加强对已改制企业的监督,无疑将有效减少“科龙现象”、“健力宝现象”的出现。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