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福林记者会真的没有新意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9日 02:39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董少鹏 在6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尚福林同志连续回答了15个记者的提问。人们通过电视画面看到,他在答问时不时低下头看资料。因此,有人质疑他对所有问题都是事先充分准备,所以不需“脱稿答问”;也有人认为,尚福林答问并无新信息,只是套话。
昨日,沪深股指出现1.4%左右的回落,似乎在验证“尚福林答记者问没有新意”的判断。究竟应当怎样看待尚福林答问中的政策信息呢?沪深股市是否会因股权改革出现“整体除权”的走势呢?投资者还在等待什么样的刺激呢? 笔者认为,第一,尚福林按照有关材料回答记者提问,表明他在会前做了充分准备。作为一位为人低调的部长,如此按部就班地宣示改革政策,解读改革政策,恰恰是对证券市场高度负责的表现。沪深股市持续下跌长达4年,投资者信心严重受挫,如果由于此次发布会出现个别词句差异,导致市场误读,将是得不偿失的。尚福林有备而来,甚至是充分准备而来,是一件好事。 第二,尽管尚福林将低调作风带到了新闻发布大厅,但其风趣的一面并非没有得到展示。如,他在谈到股权分置改革的重要性时,用一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不是万能的,但不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则是万万不能的”加以概括,引来大家会心一笑。套用这个中国人所周知的经典句式,具有双关意味。再如,他以“五个手指头”比喻证券市场监督力量,说投资者、上市公司和证券中介机构、监管者和媒体“这五个手指头捏在一起,才更有力”,也很生动。他也不讳言“近期媒体上对平准基金有各种各样的报道”。 他的这些表述,表达了证券管理层对于市场的深刻理解和努力寻求贴近市场的强烈价值取向,本身就具有政策含义。 第三,尽管有上述亮点,但尚福林同志的讲话和答问,在形式上确实显得平铺直叙。不过,笔者分析认为,即便讲话和答问比电视屏幕上表现得再平铺直叙一些,也掩不住扑面而来的那些新鲜的政策信息。 除了把“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战略选择”、“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战略选择”这样的概念提到发展资本市场的认识层面外,他以十分果断的语气,明确股权分置改革“将不再进行第三批试点”,并且“力争集中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基本完成;“对于股权分置改革当中有关含有B股和H股两类公司的改革问题,我们也一直进行认真研究”。 他还以“各相关方面对股权分置改革当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维护市场稳定的各项措施都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一语,巧妙地回答了关于平准基金支持股市改革的问题。这些重大政策信息均是首次出炉,值得体味。 第四,他以积极的姿态,正面回应了对我国股市“政策市”的质疑。 自2001年6月以来,对于中国股市“政策市”的批评一直未断,甚至有妖魔化倾向。监管者有时也不敢理直气壮地谈论和使用政策。笔者多次就此指出,作为新兴加转轨的市场,中国股市离不开政策鼓励、规范和调整。甚至,笔者认为,中国证监会不但担任着资本市场监管者的职能,还承担着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职能。严格按照其职能定名,称之为“中国证券发展和监督管理委员会”更为恰当。这样一个机构,焉有不使用政策之理? 在坦率承认“由于市场持续低迷,投资者信心仍比较脆弱”的同时,针对政策市问题,尚福林说,近一时期市场上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我们也注意到有人说这是“政策市”。实际上这些政策都是落实《国务院九条意见》的具体举措。过去有一些政策,实际上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与目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国九条”提出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要求显然是不适应的,所以要必须进行调整。 他并且指出,“从整体上看,在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方面,政策调整还有很大的空间”,“鼓励投资资本市场的政策在力度上还要进一步加大”,可谓理直气壮。 第五,尚福林在讲话和答问中,较好地兼顾了社会舆论平衡。他用较大的篇幅谈到了加强监管以及打击市场违法、违规的措施,体现了发展、监管“两手都要硬”。 尽管对舆论经过数度纠偏,但误读中央决策的声音仍时有泛滥。作为监管机构一把手,尚福林首次公开会见媒体记者,很好地把握了平衡。 基于前述分析,笔者认为,昨日市场走低的主要原因不是尚福林答问没有政策新意,而是市场心态仍然不稳,同时受到获利回吐盘的压制。而鼓吹大盘将整体除权的力量,其主要目的是向政府进一步要价。但大势所趋,无节制的要价可能会落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