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票市场的建立,遵循中国经济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整体思路,旨在为当时的国企改革脱困寻找一条新的道路。在理论滞后、实践先行的背景下,规定国家股和法人股暂不上市流通几乎是股票市场得以诞生的唯一选择。
十五年来,中国股票市场累积为各类企业筹集资金总额近8000亿元。许多企业成功借助资本力量,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行业翘楚。但另一方面,高效的融资掩盖了非市
场化股票市场的结构性缺陷。实际上,股票市场并非简单为融资而存在。一个完善的股票市场应当能够挑选出好公司和坏公司,并且让好公司以很便宜的成本融资(高市盈率和高溢价),坏公司以很贵的成本融资(低市盈率和低溢价)。从这个意义上说,股票市场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投资者交易股票发现公司价值,并且通过价格机制引导资源(资本)流向好公司,逐渐淘汰坏公司。但中国股票市场是在一个半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下发展的。股票市场并不能以市值高低(股价涨跌)为主要标准辨别好公司和坏公司,所有公司以几乎相同的市盈率发行股票。由于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不上市交易,并且转让定价也没有公开市场,而是由一对一谈判完成,非流通股股东——很多是控股股东——并不关心反映全体股东价值的股票价格。
控股股东及其控制的管理层因此很少以创造股东价值为目标进行投资和经营决策。并购发生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力是通过协议受让以较低的价格整合国有资产。虽然也有为提升股价而完成的收购,但大都是收购方利用内幕交易操纵市场以获取巨额利润。收购的目的都是服务于大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中小股东在收购中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常常得不到充分的保护。
而在全流通市场上,控股股东自身价值的大部分体现在所持有的股票市值上。因此,控股股东会像中小股东一样从股价上涨中获益,从股价下跌中遭受损失。此时,股东价值的驱动因素对控股股东及管理层变得异常重要。
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未来成长性是股东价值的基本源泉,而成长性对股票价格有决定性的影响。当内生成长遭遇瓶颈的时候,通过并购寻求成长机会是许多公司CEO的第一选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许多大规模的横向合并即是由股票价格长期萎靡的压力推动完成的。中国目前大部分行业呈现相对分散的竞争格局,行业整合远远没有完成,并购成长的机会更多。另一方面,当公司的某些业务开始损毁股东价值时,管理层倾向于将之剥离以避免公司整体受其拖累。一旦以股票价格衡量公司价值的机制形成,我们将看到更多的由股价压力推动的并购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