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期待可预期的收益风险约束机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8日 09:32 21世纪经济报道 | ||||||||
特约评论员 彭兴韵 在中国股票市场溃不成军之际,央行拟对两家经营基本正常、没有发现挪用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存在流动性困难的证券公司,提供200亿元的再贷款。 为什么证券公司还需要央行的“输血”来满足流动性需要呢?答案无非是,货币市
至于证券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长期债券,一开始就遇到了市场不买账的尴尬。由于股票市场的制度性风险依然较大,要么是难以达到证券公司预期的发行规模,要么是证券公司必须以付其自身难以承受的利率,为债券投资者提供风险补偿。最后的结果是,证券公司发债(包括短期融资券)一直在合法的保护伞下,难以如愿。 正是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市场途径难以达到政府、证券公司所期望的目标,所以央行才出此“下策”。因为,央行再贷款很好地克服了证券公司通过市场这种商业性的办法来融资的不足,它不必要求证券公司在1个月内偿还再贷款,甚至可以通过挂在中央银行的账上,让证券公司将此笔再贷款转化了长期的资金占有,也不必要求证券公司必须支付市场利率的利息成本来获得再贷款。对政府的政策性救市而言,发放再贷款无疑是一个便捷的资金来源。 然而,这种再贷款的效果仍是不明朗的。如果央行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再贷款来向股票市场注入资金,来激发股票市场的活力,这样的行动无异于饮鸩止渴。多年来,中国一直在资金面上做文章,不是鼓励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入市,就是干脆随意地使用手中的便捷工具,对证券公司发放再贷款。即使股票市场如政府所愿,这样的市场,比机构投资者“坐庄”操纵股票价格而言,还要不健康。如果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上涨不是靠上市公司整体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的前景来驱动的,而是要靠非市场意愿的资金推动的,那么,这样的股票市场也无疑是一种泡沫,是一种政策吹起来的泡沫。 而且,再贷款是央行发行货币的主要渠道之一。发行货币向来都具有“铸币税”之说。从理论上说,无任何准备的货币发行实际上就是一种膨胀性的政策,最终承担铸币税的负税者就是每一位公民。因此,对证券公司的200亿元再贷款,实际上就意味着每位中国人为证券公司提供了15块多钱的资助。2004年,央行行长周小川说曾这样说过:“(证券公司关闭)往往是中央银行垫付。但不管是用财政的钱,还是用中央银行的钱,都是不合理的。因为财政的钱是公共的,是纳税人的钱,中央银行用钱本质上也是公众存款。”为什么证券公司的经营性亏损却要由所有公民来承担?显然,这与中国要建立的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市场原理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再者,央行再贷款,已经远远超出了其作为“银行的银行”的职能。其虽然可以一时起到稳定之效,但却会对长期稳定带来更大的麻烦:首先,再贷款弱化了金融机构的预算约束,助长它们的道德风险和过多的机会主义行为;其次,再贷款与稳定物价为目标的货币政策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过多过滥的货币发行,会对宏观经济的稳定造成伤害。更何况,中国的股票市场从来都不缺乏资金。中国居民有13万亿余元的储蓄存款;广义货币余额(M2)与GDP之比达到了近200%的水平,这在全球经济体中都是罕见的;货币市场利率的不断走低也显示了中国有太多的过剩资金没有更好的出路。 中国股票市场的积弊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回避了主要矛盾的、只着眼于直接而表象的、被动的资金供给改革措施,难以扭转中国股票市场的现有局面。市场期待的,不是政府无约束地通过向所有公民征收铸币税的方式,来填补金融机构的窟窿,而是投资者可以预期的收益与风险约束机制,是投资者可以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公平有序的良好公司治理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