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评论 > 牛市归去来兮 > 正文
 

中国股市87天:从温总理3.14谈话到6.8行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3日 02:23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中国股市87天:从温总理3.14谈话到6.8行情

  本报记者 钱政宜 吴天一 冀远 发自上海

  6月8日上证综指单日涨幅达8.21%的升幅,这次看似没有预兆的井喷行情不仅令几年来习惯于“单边下跌”的普通投资者兴奋不已,也让所有关注资本市场的人感到震撼。

  有关专业分析人士指出,行情姗姗来迟的“6·8”很可能是“中国股市历史上幅度
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的行情”的起点,标志着中国股市开始实现“最为深刻也最为持久的重大转折”。

   冰消前夜

  冰冻千尺非一日之寒,冰消雪融也非一日之功。从2001年沪深股市暴跌以来,社会方方面面特别是政府对于证券市场的关注一直未减。这次看似突如其来的股市大转折,其实是有迹可循的,虽然这个转折夹杂了太多的痛苦和争执。

  距离我们最近的历史镜头,是今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面对全球的电视观众表达他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看法———这位以亲民风范著称的小巷总理深情地说:“我虽然很少就股市发表意见,但每天关心着股市的行情”,“由于我们的知识和经验的不足,股市制度等基础建设薄弱,市场不完善,因而造成了近些年来股市持续下跌”。人们普遍注意到,这样的谈话,以前没有出现过。

  其实,温家宝作为新一届政府总理,其任上的一项重要举措便是颁布了被简称为“国九条”的《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份重要文件不仅从战略高度,更从具体操作层面作出了部署,为资本市场实现重大转折提供了政治保障———这一天是2004年1月31日。这份文件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更早时候,在2002年2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面对金融证券业界监管部门领导和公司高管,明确提出“证券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的方针不会改变”,“稳定是发展的基础”。

  为什么中央对资本市场高度重视,有关积极措施也不断推出,但市场却无法振作呢?为什么在出台积极政策措施的同时,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影响投资者稳定心态的安排呢?股市管理和股市内部运行还能够“对话”吗?中国股市将向何处去?针对这一关系经济全局的课题,本报领导决定将其列为“特别重大报道任务”,由社领导挂帅组织市场调研,同时联合有关机构对市场走势作持续追踪研判。报社也通过有关途径,随时与政府有关部门保持沟通。

   总理谈话之后

  在温总理3月14日谈话之前,证券市场政策热风不断。但是,也不断出现某些“利空”消息:1月17日,受询价制度下新股首发政策安排影响,上证指数暴跌到1219点,创下近5年半来的新低;1月20日击穿1200点,跌到1199点。

  虽然1月23日财政部公布了24日起下调股票交易印花税至1‰的消息,但市场只是稍微上扬,随后便继续下跌。1月31日,上证指数再次跌破1200点关口,以1191.82点报收,创下68个月来新低。

  3月3日、5日,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相继在北京召开。媒体的“两会”报道热潮开始,本报于当日特别辟出“两会特刊”专版。专版的主要报道内容之一,就是刊发会场内外对于资本市场的建言献策。其中3月13日、15日,安排刊出了《重振股市:需要明确的时间表》、《沪深股市积极回应温总理讲话》两个专题。3月13日,刊发《两会股市箴言录》。

  3月5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继续抓紧落实《若干意见》”,要“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建设,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发展的各项制度”,“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但是,依然有舆论误读总理讲话,说“总理讲话意思是不会救市”。针对社会上唱衰股市的议论,3月10日,本报刊登了题为《尊重股市历史,正确解决矛盾》的评论员文章,指出,“证券市场持续4年萎缩、低迷,决不是值得欢呼雀跃的事件,恰恰值得人们认真反思。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上市公司,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宏观决策部门,都应当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把思想真正统一到落实《若干意见》上来”。文章还说,“落实《若干意见》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就已经落实的情况而言,也还有诸多欠缺。相对这样的事实,所谓救市与不救市的争论就显得十分苍白”。

  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又对资本市场发展提出包括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等六点意见。受此鼓舞,中午时分,在蓝筹股的引领下,沪深股市一度出现脉冲式的反弹,上证综指冲上1300点大关,成交量也有所放大。但3月15日,沪深股市开始大幅调整。

  编辑部迅速追踪有关动向,针对“总理讲话目的是表明政府不会托市”的有关混淆是非的传言,立即于3月16日推出《温总理讲话重塑股市发展理念》的署名文章,文章开宗明义说,“即便在《若干意见》出台后,偏颇认识的影响依然客观存在着,制约着证券市场的改革和发展”,要把行动统一到《若干意见》上来。3月21日,在二版刊出了《谁在误导股市》的评论,指出,“在‘国九条’出台的背景下,仍有个别一味为‘券商濒临破产’叫好,一味指责‘中国上市公司没有价值’,一味鼓吹‘市场回归1992年起点合理’的声音,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如果这样的声音比较泛滥,则值得警觉。中国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应当令国人忧虑,而不是相反”。“对于薄弱的市场基础建设,指的不单单是严厉的监管措施,而是一个‘系统’”。

  这些评论及时地传达有关方面的声音,受到投资者的认可。不少投资者在读到本报文章后,打电话询问政策动向。

  考虑到广大投资者乃至机构投资者对政府政策出现怀疑和疑虑,编辑部在3月17日之后,连续4次就资本市场政策调整以及振兴市场问题召开专题会议,同时由领导牵头,分别与证券机构、基金公司以及政府部门沟通,展开全方位调研。3月22日,决定由报社社论委员会集体推出系列评论员文章,提前反映正在酝酿中的政策安排,提供政策研判参考。

  春末的好消息

  到3月30日,上证综指再度创出了自1999年5月以来的最低点位。中央政策已十分明确,为何证券市场的信心却又跌至“冰点”?市场到底怎么了?并且在当时,绝大多数传媒对此发出的声音依然是:“管理层政策不明朗”。

  编辑部认为,应当迅速将有关信息传达给读者。为此,报社领导专程飞赴北京,和有关方面进行沟通,了解更高层的意见。此时此刻,有关方面已初步定下“只做不说”的原则,希望用实际行动,用适当的政策与措施引导市场。

  4月1日,在朦胧利好刺激下,沪深两市展开了一轮绝地反弹行情,沪指收在1223.57点,上涨42.33点,成交量放大到113.14亿元。深圳成指高开高走,上涨115点,收于3284.95点,成交66.1亿元。4月4日,沪深股市均以约1%的跌幅低开,最终上证综指跌去20.60点,深圳成指跌去40.69点。此后,连续数周沪深股市均呈现7个“黑色星期一”。

  “转折点”报晓

  为体现市场声音,本报特约请经济学家韩志国教授撰写了《中国股市正在迎来重大转折》一文,明确传递“中国股市正在迎来重大转折,也必须进行重大转折”的信息。这篇文章于4月5日刊出后,立即为各网站争相转载,一些报刊也予以摘登。

  同日,本报系列评论员文章第一篇《没有好的股市就没有好的银行》见报。在论述发展证券市场的必要性之后指出,“尽快切实落实国务院,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已经刻不容缓”,“一个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股市则指日可待”。

  自4月5日起,系列评论员文章持续刊出,其他分别是《上市公司所受到的歧视待遇应停止》《抓紧落实解决股权分置时间表》《“国九条”行政落实体系显著增强》,从上市公司发展与扶持政策,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国九条”行政落实体系即有关部委协调一致落实中央部署的决心和安排。最后一篇《发展观的一次新突破》则指出,“当前,对我国证券市场现阶段发展特征的认识正趋于一致,这也意味着证券市场科学发展观的初步确立。‘国九条’是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在决策上的生动体现,它的出台也意味着我们已找到了解决现阶段证券市场问题的‘中国式’方案”。“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反过来引导伟大的实践。我国证券市场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形成,是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经过了痛苦的试错之后的必然结果”。

  4月12日,本报系列评论员文章第五篇见报后的第二天,沪深两市依然疲弱,但中国股市已启动了实质转折———“中国证监会负责人就证券市场八大敏感问题答记者问”正式披露,标志证监会组合政策陆续出台。证监会表态,将出台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三项监管措施、明确防范化解券商风险的四项工作重点、公布投资者队伍建设五点计划、强调加大执法力度三个方面工作。答记者问的最大亮点是,证监会明确表示,“按照‘国九条’所明确的基本原则,目前解决股权分置已经具备启动试点的条件”。

  其实,中国证监会亮出这张牌,并不是突然之举,自温总理3月14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谈话以来,中国证监会等部门一直在加紧研究,以最快速度推进有关工作。中国证监会、国资委央行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甚至经常加班加点,而这,并不为外界所知。

  4月1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证券法》实施情况及修改的有关问题,会议提出“证券法的修改应突出保护社会公众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强和完善对上市公司及证券公司的监管,防范和化解证券市场风险,同时要为资本市场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提供发展的空间”。

  随后的政策安排进程,公众均已看到,这些,正是落实“国九条”和温总理谈话精神的具体步骤。

   见证市场转折

  当媒体纷纷关注股权分置改革之时,编辑部吸取以往经验,特别注意一些明显有害于整体政策推进和利好政策兑现的因素。

  4月20日,宝钢、浦发增发的消息使沪指跌到了1184.19点,将3月底至4月中旬的反弹悉数吞噬。当日,本报头版发表《增发能让上市公司脱胎换骨吗》的评论指出,管理层应该“进一步加强监管效力,坚决遏制不合理的增发行为”。随后不到两个月,增发与新股发行暂停下来,此举也受到投资者的赞同。

  4月22日,市场刷新前一日低点,上证综指创出6年新低,收盘1169.19点。在此情况下,编辑部经研究决定,推出“股市心态采访录”专栏。在题为《山雨欲来风满楼》发刊辞中,编辑部说,今天起,本报每天派记者深入股市前沿,倾听投资者理性心声、反映市场动向,在促进证券市场出现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用记者的笔为这段历史留下感性的记录,并希望借此为决策层正确判断股市心态提供些许资讯。

  从那天开始,北京、上海两地的记者每日奔波于各大证券营业部,倾听、记述股民的心声以及对政策的看法与期待。期间,本报记者特别注意收集股民对股权分置试点的看法,并及时将情况以内参形式上报有关部门。由于股市持续低迷,投资者的抱怨不绝于耳,本报记者感同身受,总是耐心地等投资者把怨气发泄完毕后,才开始慢慢采访,充分理解他们的状况,同时将他们的理性心态反映在报端。

  在证监会4月29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并于5月9日晚公布首批4家试点公司。5月9日,沪指大跌2.44%,收于1130.83点。也正是从这天开始,沪指沿5日均线一路下挫,市场重心不断下移。

  由于对补偿方案理解有分歧,市场出现估值迷茫。在这种情况下,本报特约对股权分置问题有着长期关注与研究的韩志国教授根据市场的实际进展连续发表看法,在本报刊登。《全流通试点规则的市场解读》中,韩志国指出,《关于股权分置改革试点问题的通知》总体上符合市场预期与市场要求,但也存在着需要弥补的重大缺陷,需要在试点方案中进行补充和完善;试点要为中国股市全流通问题的解决找到方向和路径,同时要有效地激发市场人气,使全流通试点的实施能够导致市场发生重大转折,并进而在市场转折的基础上实现制度转折。韩志国在文中提出了缩股方式。

  5月23日,韩志国进一步在本报发表《解读全流通试点的八个焦点问题》,对市场关注的股权分置试点所涉及到的各个层问题进行了厘清。

  同时,围绕着股权分置这个热点话题,本报连续推出了系列文章。5月12日,《解决股权分置不可过分要价》中谈到,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流通权对价,已经走出了历史性的积极步伐。在当前情况下,各方更应保持冷静,真正尊重历史,尊重市场,尊重谈判对方,把握好当前难得的历史性机会,达成市场化的利益平衡新局面。

  5月16日,沪指收在1095.47点,近年来首次收盘在1100点之下。这一天开始,本报在头版推出“股权分置改革日历”,持续对4家试点公司与股市每日的政策发布进行跟踪关注。

  5月18日,本报还策划了“5·19”专题,对市场普遍期待的牛市情节进行了探讨。本报评论员文章《“5·19”精神:发展是硬道理》指出,总结和弘扬“5·19”的发展精神,强调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重视发展这个改革的宗旨,抓住发展这个着力点,摒弃一些纷繁的细枝末节,发挥国家信用的导向机制,迅速采取综合系统的政策措施,实现资本市场重大转折,应成为当前资本市场改革决策的主要价值取向。

  同时,证券版上也对“5·19”进行了组合式报道,《温情的记忆执著的等待》反映股民对“5·19”的期盼;《理性,一笔宝贵财富》评论指出,熊市已近尾声,牛市正向我们走来,但历史的教训不能忘却。5月19日当天,沪指仅仅微涨0.05%,收于1103.47点。市场期盼的“6年轮回”并没有来到。5月20日,沪指收盘1099.27点,首次收在1100点关口之下,并开始了加速下跌。

  5月31日,证监会国资委联合发布《关于做好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沪指全天仅仅微涨0.05%,收于1060.74点。之后的两天内,沪指就跌去45点,反复刷新8年新低。6月3日,沪指探至1000.52点,千点岌岌可危。从4月14日至6月3日,仅仅32个交易日,沪指从1248.20点一路跌到1013.64点,跌去整整234.56点,日均下跌7.33点,这样的单边下跌让投资者绝望地认为———“中国股市被推倒了”。

  “6·8”行情来了

  然而,长期积累下的政策利好效应正在孕育爆发,而引起爆发可能仅仅需要一次小小的敲击。

  6月5日,尚福林是在第29次基金业联席会议上表示,基金业是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证券市场发展的关键时期,基金管理公司一定要从资本市场的发展大局和基金行业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股权分置改革的意义,共同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尚福林主席对机构明确提出了要求,并且将这一消息公开见报,再次明确政府振兴股市的不可逆转的决心。

  6月6日,沪深股市跌破千点,最低探至998.23点。6月7日,本报在《投资者见证千点一幕》中指出,机构期望管理层出台相关的时间表并划定让利底线,这样可以避免目前的博弈。

  同日,本报评论员文章《以国家信用力促资金入市》指出,股权分置改革的本质是以合理稳妥的方式实现全流通,谈判是必要的,但是更需要营造多赢的政策环境,让各方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机制的活力和财富效应。国家让利是重要的,国家信用支持机制创新,国家信用支持财富效应,是更加重要的。

  当晚,传出首家银行号基金公司获批及证监会拟允许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的消息。次日,沪深股市涨幅双双超过8%,合计成交317亿元。“6·8”行情爆发。

  6月9日,本报发表评论员《继往开来的“6·8”行情》,进一步表达坚定立场,传递政策信息,“证券市场严重低迷4年之久,已经给我国金融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在今年实现证券市场重大转折,不是一句空话。以国家信用鼓励支持社会资金入市,激活二级市场,是不能再等的必要选择”。

  6月8日不是结束,它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股市还会有涨有跌,这是既有的经济规律。但是,对于证券市场意识扭曲甚至歧视性安排和对待,应当告别我们的国土!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