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改革的目的不应是指数上扬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2日 09:14 21世纪经济报道 | ||||||||
“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千点轮回,怀疑者和信仰者都尽可能使用夸张的形容词。6月6日,股指在盘中击破千点;6月8日,股指又一路上涨80多点,全天涨幅达8.21%,创造了自2002年6月叫停国有股减持以来最大的单日涨幅。 行情起落之时,正是“传言”弥漫之际。这些“传言”大多与救市相关,其经典的逻辑是:股指返回1000点以上,必是救市的结果;股指有跌下1000点的危险,则是救市即将
在一个几乎无效的市场上,行情总是“玄之又玄”。唯一确定的就是,如果股市不能逐步变为有效市场,那么这种“玄之又玄”的状况必将持续下去。由此,讨论建设有效市场的问题才算是务本,“本立而道生”。 建设有效市场的问题也就是俗称的股市改革问题。多年以来,一直与这个问题相伴的是两次糊涂的“口水战”:一次是“千点论”之战,另一次是“推倒重来论”之战。两次论战如出一辙,有人也根据论战双方的身份将其形象地称为“本土派”与“海归派”之争。在利益的纠葛和相互指责之中,当时“身在庐山”的人们一时难以分清孰是孰非。 斗转星移之后,胜负依然难判。千点轮回的事实证明了泡沫的存在,但是价值回归毕竟经历了4年多的渐变过程,历史并没有选择一次性推倒重来的方式。 这个渐变过程的意义不可小觑。在这期间,严打了一批“恶人”,监管机构成长了,机构投资者成长了,投资者成熟了,国有经济的状况好转了,证券法也即将修改。归纳起来,权力与权利两者关系的版图上,权利的地位正在回归。 这一过程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何在?其实大多数有关转型经济的理论都可以对其进行解答。既可以用科尔内的“有机发展战略”,也可以用青木昌彦的“适应性进化”理论,甚至可以用“专业化、劳动分工与经济组织”的分析框架来加以阐释。总之,没有上述那些促使权利地位回归的制度安排出现,股市即便当时就推倒重来也不可能实现建设有效市场的目标。 由此看来,股市挤出泡沫的过程与市场自我完善成长的过程是大致重合的,或许这一逻辑正是新兴加转轨这两个特征并存时的市场逻辑,任何人都无法违抗。 与其他一切成功的渐进式改革所不同的是,股市是一个豌豆公主式的特殊角色。它会将所有存在的问题都即时揭示出来,无论这些问题的存在或产生具有多大的历史合理性,也无论解决问题的时机是否已经到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具备。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市场与要求完美的资本市场基本上就是同义词。这或许可以解释眼前股市的改革进展与行情起落之间的背离关系。 眼下,泡沫已经基本出尽,结构性的改革刻不容缓。就单纯解决股权分置的问题来说,2002年时我们或许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其后,市场不仅损失了股指和大量财富,更损失了公平和发展机遇。倘若这些损失能换来一个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市场化的舆论,市场化的起点,那么将是不幸中的万幸。 在当下的股市改革中,走市场化新路还是走行政化老路的问题显得至关重要。有关平准基金的争议以及目前众多有关“救市”的“传言”凸现了这一风险的存在。 放眼来看,股市改革的问题与国企改革的问题密不可分。解决股权分置的问题实质上是理顺国有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因此,股权分置改革也必须与加速国有企业改革联系在一起才会达到预期效果。这次改革的意义远比历史上的扩大企业自主权、承包制抑或公司制及股份制改革要深刻得多。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股市的发展与国企改革的进度仍将紧密相连。 望千点,念改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