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评论 > 正文
 

股市看得见的手何在 股权分置改革为何无时间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5日 09:33 21世纪经济报道

  既然当年国企脱困可以有三年的时间表,为什么股权分置改革不能有?

  本报评论员 谭昊

  6月3日下午,上证综合指数最低探至1000.52点,随后又微微翘起,收盘于1013点。数据显示,股权分置改革启动一个月以来,中国股市的整体市值损失在3000亿左右。五月底
,两市的流通市值已跌破1万亿大关。

  此次股权分置改革启动之后,股市开始加速下跌。在本报5月12日社论《稳定市场预期 推进股市改革》中,曾指出当务之急是要从改革的时间、改革的彻底性、对市场的冲击程度等多个方面稳定投资者的预期,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此后可以看到,有关部门在这方面确实做了很多工作。包括5月30日,证监会联合国资委下发《关于做好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成为国资委对于股市改革的首次正式表态。

  然而市场对此却没有给出任何积极回应,反而加速下跌。而笔者接触到的多位市场人士认为,这样的表态仍缺乏实质意义。

  从证监会为这次股权分置改革设计的制度框架来看,其核心是“分散决策”的市场化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推进的过程中却可能会遭遇“市场失灵”的风险。改革启动一个月以来,股市的大幅下挫,正显示出市场各方对于这种“市场失灵”风险的担忧。为什么市场可能出现失灵?关键在于,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仍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在很多微观环节,市场化的机制并未理顺,这将直接导致市场在价值发现和配置资源的过程中“摩擦力”过大,从而影响整体市场调节的效果。更何况,如今要纠正计划时代留下的顽疾,用完全市场化的手段未必能够做到。

  在股权分置改革中,市场可能出现“失灵”的地方在于,首先是大中型国企参予改革的积极性不高,改革的彻底性缺乏保证;其次,分散决策有可能使得一部分公司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找不到均衡解,改革在个体上陷入僵局。  

  而更为可怕的是,如果改革被市场各方理解成一件“不确定”的事,那么投资者对于中国股市所要求的风险溢价会不断提高,导致对于市场整体的估值水平进一步降低,表现为股指持续下跌。而股市的下跌会使得上市公司股价越来越接近其每股净资产水平。事实上,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公司的股价跌破了其净资产。这样一来,非流通股股东愿意为换取流通权支付的对价将越来越小,改革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

  因此,当务之急仍然是要稳定股市。而事实表明,对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各方已经失去信任。股权分置改革这样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亟须一只“看得见的手”来强力推动,给予市场明确的预期和足够的信心。

  首先,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各相关部委的协调力度。尤其是国资部门,要跳出与流通股股东就支付“对价”问题进行博弈的角色定位,从更高的着眼点来看待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把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纳入整个国企改革的进程中,实现自上而下的推动,市场对于改革才有可能形成明确的预期。既然当年国企脱困可以有三年的时间表,为什么股权分置改革不能有?

  其次,对于各个分散决策的上市公司个体,有必要设定一定的边界条件,以提高分散决策的效率。比如支付对价的计算指引,改革的最后时限等,避免改革在个体上陷入僵局。

  另外,各方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成本绝不仅仅是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的对价而已。在近一个月沪深两市损失的3000亿市值中,有三分之二也就是2000亿左右是非流通股(其中绝大部分是国有股)的隐性市值损失。这些都要作为改革的成本予以考量。

  从本质上来说,股权分置改革绝不仅仅是非流通股股东花钱买流通权这么简单,而是一项构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重要内容的“公共产品”,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强力主导和推动将成为改革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股权分置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