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张平:关注外部冲击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7日 11:23 证券日报 | ||||||||
本报记者 尹烁 朱燕琳 日前,在由江西省国资委、江南信托、江南证券、江南期货主办,本报协办的“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与资本市场投资策略高级论坛”上,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资本理论研究室主任张平教授表示,应关注外部冲击对我国的宏观政策、微观层次和资本市场的影响。
张平说,所谓“外部冲击”是指在开放的市场格局下,国际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对本国经济增长产生波动性的影响。也就是说,从全球视野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宏观政策、微观层次和资本市场。其中,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冲击和大宗商品激增价格的冲击是最主要的两大冲击。这方面的典型事例是“亚洲金融危机”和“石油危机”。前者导致了新兴国家的一次严重的通货紧缩,这是从货币层次对一个国家的打击。而后者带来的就是滞胀。所以当大宗产品一旦涨价,特别像石油、铁矿石,会导致整个生产成本的提高,形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张平表示,在2004年,我们已经看到了“外部冲击”带来的压力,既看到了汇率的压力,也看到了大宗产品涨价的压力。造成的后果有三方面: 其一,国内货币发行量不是依据国内经济情形供给,而是被外汇占款压迫性加快发行; 其二,投资不依赖于贷款规模快速增长。2004年贷款额度仅完成了计划的70%,但投资增长高达25.8%,除了地方投资冲动之外,主要是外资的推动。2004年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14.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增长52.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投资增长30.1%,私营企业投资增长47.9%,近年来外资成为了主动力; 其三,国际资本进入资产部门的资金也越来越多,中心区域的地产热的背后有着大量国际资本的影子,外资对波动的放大效益是明显的。所以无论是宏观调控研究者,还是微观决策者,都要理解这种国际化的环境对整个经济政策以及工商企业的整个运营成本方面的影响。 张平认为,2005年的“外部冲击”压力将会更大,原因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我国将继续推进全球化的改革步伐,事实上,我国政府承诺的汇率和资本流动管制的市场化改革,也就是OECD说的进入WTO的核心——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就意味着开放的步伐将继续加快。 二是我国将进一步从全球配置资源,这实际上也将加大资本的流动性。 三是面对大宗商品和资金流动双重的外部冲击压力,我国政府在不断调整政策适应外部的环境,其基本的做法是“审慎”,政府工作报告称为货币和财政政策“双稳定”,但实质上执行起来则偏紧,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等流动性强的资产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