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评论 > 《中国经济周刊》2005 > 正文
 

解决全流通问题需要全新的国资保卫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5日 13:58 中国经济周刊

  4月份,中国证监会国资委先后表态: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目前已具备条件、时机已经成熟。沉寂多时的股市“全流通问题”再度热闹起来。

  但细细分析,证监会和国资委的表态差别颇大。如证监会高层认为“目前已具备启动试点的条件”;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表态则是:我们也认为时机成熟了,现在有条件来研究,关键是推出后要给各方信心,倒不在于价格低点高点,在这个问题上,国资委要做的就是
管好国有资产,不把风险转嫁到股市上。两大监管层之间态度的差别,无疑让股权分置、全流通问题的解决再度蒙上阴影。

  “不同股、不同权、不同价”的股权分置现象是中国股市与生俱来的先天不足,三分之一的流通股与三分之二的非流通股造成了事实上的股权割裂、隔离和对立的现实,为本来最能体现市场经济先进性的证券市场设置了体制基因式障碍,上市圈钱和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等成了中国股市的通病。

  解决全流通问题已经是众望所归和大势所趋,目前的争议焦点在于方案选择,最大争议应该在证监会和国资委之间。作为监管者,证监会当然希望让股市早点活起来,快点火起来;而作为中国股市最大的终极股东、即2/3非流通股的最终所有者的国资委,正如李融荣所言,“国资委要做的就是管好国有资产”。

  从各自的职能定位看,证监会保护的是投资者,特别是流通股的投资者和公众投资者;而国资委保护的恰恰是非流通股,即国有股。因此,股权分置问题的最终解决,首先需要这两大监管者之间如何在尽可能公平的前提下,尽可能平衡双方利益。但鉴于双方职能和目标的差异,短期内达成一致的期望并不乐观。

  股权分置能否彻底解决,证监会与国资委之间如何平衡,目前最大的障碍恐怕还是对于国有资产保护的观念转变。国资委成立前,财政部是国资的代表者,与证监会在某些问题上就时有龃龉。因为保卫国资一直是占主流的思路,而且开辟证券市场的最大初衷也是为了拯救国企,这在一定程度上令证监会在发展股市的某些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值得反思的是,一开始就定位于帮国企脱困、为国企输血的中国股市,在流通股股东和公众投资者付出巨大代价之后,是否实现了依靠股市拯救国企的预期效果?多年来,股市确实解决了国企的输血问题,但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质量等造血功能并没有根本实现。最终结果是等投资者用脚投票、股市陷于低迷后,侍宠而骄的上市国企又成了无源之水。

  全流通问题,实际上是另一个层次上如何国退民进的问题。全流通在短期之内或许会使国资损失一部分,但从长期看,全流通的实现可以激活股市,整体的国资不仅不存在保值问题,而是可以实现增值。

  上市公司本来就是公众企业,只不过股权分置的存在和产权流通性的不一致,大大强化了国企与民企之间的概念区别。民富才能国强,让利于民才能于国有利,放弃与民争利本来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所为。因此,对股市国资保护的观念转变,也应是政府职能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证监会和国资委不应在保护国有资产的观念上有根本性分歧。解决了这一“心病”,全流通难的症结才能根除,股市才能真正“康复”。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全流通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