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委靡全流通传言再起 机构在打什么样的算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4日 10:10 中华工商时报 | ||||||||
水皮杂谈 水皮说过,股市没有行情的时候,大家就开始谈全流通,股市有行情的时候,股权分置提都没有人提。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有行情的时候,大家就会一致向前看,心中想的是能挣多少钱;没有行情的时候,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往后看,心中就会琢磨从哪里寻找补偿来弥补亏损。市场的氛围不一样,投资者的心态就不一样;思考的问题不一样,思考的角度也会不一样。 有位叫顾新的传媒朋友打电话问水皮,股权分置中国股市开始就有,为什么前10年没有人说,偏偏就是现在说个没完?水皮回答,道理很简单,前10年是大牛市,现在是大熊市,熊市里面谈全流通,不是利空也是利空,如果要把利空变成利好,那么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呈几何级数的补偿或者零转让,否则,利空还是利空。 中国股市跌了足足有四年,7000万投资者损失惨重,面对这么一个群体,看不到盈利前景的群体,如果还要断绝他们补偿的梦想,的确是很残酷的事情,有些像往大家伤口上撒盐的味道。因此,李剑阁的文章发表之后,“美丽的谎言”就变成了一个恶毒的诅咒。 A股为什么要含股,含的是什么权,A股能不能溢价,溢多少价才合适,两者之间又有什么逻辑关系,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大家都知道,流通股股价相对非流通股股价要高,一方面当然有溢价成本的因素在里面,另一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预置前提,那就是60%以上的股权不进入二级市场流通,这就是中国股市的游戏规则,合理不合理我们暂且不在这里讨论,规则就是这样的。 规则能不能改?当然能改。但是不管怎么改,新股溢价发行至少在目前是改不了,这样问题又出来了,一方面新股中签率那么低,绝大多数投资者买不到新股,而另一方面新股的中签者又存在含股的补偿可能,新股的含金量水涨船高,中签率就更居高不下,反过来又推动溢价的空间扩张,拉开补偿空间,中不到签的投资者又从哪里去寻找补偿呢? 一般情况下,思路决定出路,特殊情况下,出路决定思路。 同样是解决股权分置,如果出路在于公司治理,那么就有公司治理的思路;如果出路在于全流通,那么就有全流通的思路。 事实上,现在市场层面流传的诸多方案,对于公司治理并没有什么兴趣,他们的关注点恰恰在于让非流通股进入流通市场,所谓试点标准更是按照“炒股”思路炮制的,补偿的确成了迷惑善良可怜的中小投资者的“美丽谎言”。 据上海出版的《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全流通试点有望在五六月份启动,目前至少有3家上市公司上报了方案,发布这么重大新闻的人不是国资委,不是财政部,更不是证监会,而是上海一家叫荣正投资的董事长。 这样的消息堂而皇之地登在报上,性质如何不是水皮的兴趣所在,水皮感兴趣的是消息的内容。 报道说,荣正的董事长是在一个名叫“迎接全流通时代———机构投资者与股权分置”论坛上透露这么重大的新闻的,报道没有说这个论坛是谁办的,但是看得出来,荣正在这里唱主角,因为荣正不但在这个论坛发布了一份机构投资者的调查,而且还给出了有关试点公司的10项标准。 荣正投资称,对63家机构投资者的调查表明,75%认为现阶段股市低迷是股权分置造成的,85%认为应采取补偿和逐步解决股权分置的思路,70%认为今年是全流通的最佳时机。这63家机构中,包括30家开放式基金,25家封闭式基金和8家券商的资产管理部门。 长期以来,在水皮的印象中,股权分置就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中小散户才是股权分置的受害者,而吃够了政策偏食和享尽超常规培育的机构投资者从来就是一个既得利益者。机构投资者,尤其是以基金为代表的新兴机构投资者从来对股市是否全流通抱无所谓的态度,因为全流通有全流通的做法,不全流通有不全流通的投资策略,难道QFII也和白求恩大夫一样跑到中国就是为了吃苦受累,吃股权分置的苦,受股权分置的累吗?机构投资者什么时候成为我们这个市场的强势人群?什么时候成为革命的动力? 荣正做机构投资者的文章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知道,作为契约的改变,非流通股要变为流通股,必须征得流通股股东同意。类别股东表决为“大股东提案,小股东表决”提供了可能,全流通并不需要全体流通股股东同意,只要部分同意即可,而只要部分同意只需“适度让利”便皆大欢喜,机构投资者就是这“部分”力量,所以难怪有55%的机构调查对象同意以配售的方式搞全流通。 全流通既然对机构投资者没什么损失,当然对于配售这样的小恩小惠乐得笑纳,而配售如果是针对中小散户的方案,那么不啻就是灾难,根本就没有什么补偿空间。不但没有补偿空间,相反,还要投资者再掏腰包,这种全流通方案是彻头彻尾的卖家方案,完完全全的是一种大股东的变现方案。 荣正提出的试点选择标准,大股东委托的痕迹就更加明显。 标准之一是股权简单,控股权清晰,没有B股、H股和外资法人股; 标准之二是业绩超过6%,不是ST,近期没丑闻; 标准之三是市净率高,股价没有和净资产倒挂; 标准之四是市盈率高,有让利空间; 标准之五是基金等主流机构投资者多,分类表决理性; 标准之六无论国有民营要有政府背景和资源; 标准之七大中型地方国企,有市场号召力。 标准之八最近1-3年没有法人股转让。 标准之九没有再融资和金融创新。 标准之十是股权状态相对稳定。 按图索骥,水皮相信符合这些定制标准的企业不会多,荣正的委托客户基本上可以锁定。 大股东一股独大,业绩不错股价虚高,地方政府扶持,这样的试点方案不但有,而且还被人操作报到过国资委和证监会,一家在河南骡河,一家在吉林延吉,都是有名的庄股。 机构投资者打的什么算盘,打的是以全流通谋利的算盘,而中小投资者呢,打得动这付大算盘吗?(24C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