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公布公告后能否少些补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3日 10:41 证券日报 | ||||||||
□ 本报记者 齐士扬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能够得到一件没有“补丁”的新衣服,无疑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同样,在证券市场,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从政策以及定期报告中能够得到一件没有“补丁”的信息,自然也会拥有很幸福的心情,但这仅仅是理想状态下的想法,作为2004年报第一股的恒丰纸业(资讯 行情 论坛)不是在公布后立马就发现了“补丁公告”吗,那么,如
两类“补丁” 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来说,不仅仅怕信息的不完整,而且还怕信息之后的“补丁”,因为信息不完整导致判断会出现差错,而“补丁”就会促使差错迅速在二级市场得以体现,投资者只能忍痛割肉,否则就会越陷越深。 就目前来看,市场主要有两类“补丁”,一是定期报告的“补丁”,这也是业内人士深恶痛绝的,比如说恒丰纸业的年报公布后,投资者刚刚认为公司年报具有完整性与真实性,但想不到的是,过了数日就来了一个“补丁”,称是最终实际控制人需要更正,如此就削弱了年报的公正性与权威性。更有甚者,一度为投资者存在着较大期望值的中小企业板块的半年报也存在着诸多“补丁”,大概是由于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缘故吧,中小企业板块为之而备受市场责备。 二是政策方面的“补丁”。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错综复杂,不仅仅体现在利益关系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所受到的影响因素方面,从而使得政策在出台前难以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关系,从而使得政策出台后,只得为没有考虑到的信息打“补丁”,远的比如说国有股减持的推行、暂停直到停止实行,近的比如说新股询价制度,在出台了一系列的新股询价制度之后,日前又出台了“补丁”,那就是媒体所称的“约法四章”,尤其是关于报价但不出价的行为予以了规定,而且如果违反规定的话,还得记录到诚信档案中去。 两个影响 由此可见,“补丁”对投资者的操作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有高有低,低的比如说恒丰纸业的补丁,实际控制人的差错对该股的估值理论上并无实质性影响,再比如说新股询价制度的“约法四章”对投资者参与新股询价也没有多大影响。高的就比如说围绕国有股减持方案的“补丁”所产生的一系列宽幅震荡行情。 但是,如果仔细咀嚼这些“补丁”,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两点影响,一是政策的权威性以及定期报告的权威性就会打些折扣。A股市场具有极强的政策性行情特征,不少业内人士在分析大盘趋势时,总会自觉不自觉将判断结论与政策的出台与否联系在一些,而由于不时的政策性“补丁”使得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力有降低的趋势,这可能也是印花税这一最为实惠的利好为何仅仅使得股指出现两日行情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权威性一旦打上折扣,将会使得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信息产生怀疑,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诚信产生怀疑,如此种种,将会使得证券市场的基石发生动摇,不利于证券市场的走高。 二是“补丁”的存在也使得市场的波动幅度加大,比如说非流通股转让(俗称为C股市场)的开禁给沪深两市造成了反响,现虽然被打“补丁”称暂停,但问题是一直未有明确的定论,市场依然惴惴不安。再比如说一度盛行的股份代办转让市场(俗称三板市场)所谓的全流通传言,一下子又让市场震惊不小,后来虽说予以澄清,但给市场造成的影响这一历史却一直存在着,由此可见,“补丁”并不是相关政策或相关定期报告的“补充”,而且市场也不需要这样的“补充”。 建立有效的“纠错机制” 正是由于此,市场在呼吁能否少些“补丁”,多些事前的充分调研,不能再将A股市场当作“试验田”,当作政策“试错”的对象,希望在相关政策出台前,能够多听听市场的呼声,多从市场各参与方的主体利益予以充分的考虑,将好处与坏处一起予以全盘考虑,以便能够起到政策一出,驷马难追的效应,也就是说,政策出来后,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好不予以“补丁”,以维护政策的权威性,也是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一项重大举措。 而对于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的“补丁”来说,也需要建立一整套有效的“纠错机制”,强化上市公司高管的责任感,如果在定期报告中的“补丁”属于责任心不强的,要予以通报批评,记录在诚信档案中,如果是故意而为之的话,则要予以法律追究,绳之以法,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补丁”问题,才能让市场的信息更趋完整与权威,也能够保证A股市场估值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政策与信息披露制度也与国际接轨,如此也算对是损失惨重的中小投资者的一个小小补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