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非理性下跌值得深究 多给国九条一点信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2日 02:21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凌翔 2月1日,对于中国股市而言是一个纪念日,就在去年的这一天,《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九条”)正式发布。但是,对于在股市漫漫阴跌中度过并不美好时光的投资者来说,这个纪念日更像是一道提示痛楚的伤痕。
尽管“国九条”无疑是过去一年整个中国股市使用频率最高、最鼓舞人心的一个名词,但是,就在这一年中,上证指数(资讯 行情 论坛)却连续创下了五年来新低、六年来新低,加之风险券商不断倒下、问题公司连续事发,原本由“国九条”所激发出的种种希望和憧憬,在内部风险与外在机遇已完全失衡的中国股市面前,最后也只能留下壮志未酬的无奈和悲情。 倘若以去年的2月2日和今年的2月1日为界,给“国九条”推出后的上证综指画一根年K线,那么其开盘在1630.65点,收盘在1188.93点,最高在1783.01点,最低在1188.93点,一年内下跌了441.72点,下跌幅度达到27%,振幅接近40%。可以发现,这是一根高开低走、震荡剧烈的光脚大阴线。 在市场经济下,股市表现与政策意图之间产生背离,这本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但是,在政府将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并屡出政策大力扶持之时,股市却依然出现长期非理性的下跌,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还是值得让人深究。 孰不知,中国股市在兼顾规范和发展这两大目标时所面临的特有的结构性问题,早已注定了“国九条”问世一年所必然遭遇的尴尬处境。 比如,越来越紧迫的国企融资问题和越来越严重的公司违规问题,无疑是目前中国股市最亟待解决的两大结构性问题,正是由于这两大问题的存在,使中国股市的监管陷于既不能松、又不能紧的两难困境。 如果用一边放松银根、一边新股扩容的方式将股市抬高,表面上提升了股市的活跃度,解决了国企融资问题,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司治理的问题,而且还会引起股市泡沫的积聚;当泡沫膨胀到一定程度,公司违规行为到了不得不管的地步,政府为了维护金融稳定,又定然会再次采取严厉措施打压股市泡沫,清查违规公司。这种在监管上松紧交替的波动既对中国股市的持续发展起到破坏作用,同时也不利于市场形成自身的运作机制。 解铃还须系铃人,体制的顽疾还是要靠体制的转变来根治。在落实“国九条”的一年里,从相继出台的一系列股市新政,我们已经可以愈发清晰地看到这种体制转变所打下的深深烙印。 不仅在制订政策时,管理层已经摆脱了单纯利好或利空政策的惯有思维,而且作为中国股市的监管者,其角色定位也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转变,过去主宰市场的行政之手已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而那只在背后控制股市的政策之手,也正努力将权力交给另一只无形的市场之手。推动股市新政出台的根本动力,实质上来自中国股市正在推进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 越到改革胜负处,越需要更强的信心。何况,任何一种进步的体制转型,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坚强的信心基础之上,不可能在没有信心基础的条件下,有成功的体制转型。很多人认为中国股市的根本问题在股权分置、在非流通股,但在我看来,目前中国股市最首要的问题还是一个信心问题。在一个投资者已经彻底失去信心的股市里,要走市场化、国际化的道路,要实现凤凰涅槃式的体制改革,其难度可想而知。 当然,中国股市在进行体制改革时,除了必须重建市场的信心之外,最重要的还必须要树立一个长期的、全球化竞争的观念,在金融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化竞争主战场的时代,仅仅把国企上市融资作为发展资本市场的主要目标无疑是短视的。 因此,未来中国股市是否繁荣,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落实“国九条”的速度和力度,取决于管理层如何以长期的、全球化竞争的观念,去设计符合中国资本市场特性的游戏规则。规则设计得不好,市场甚至会在恶性循环中陷入更长期的低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