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旭东:新股询价制的利空要持续多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1日 11:25 第一财经日报 | ||||||||
尤旭东 昨日(1月31日),上证综指创68个月收盘新低,报收1191.82点。很显然,消息面上,华电国际询价过程中暴露的新股询价制问题是导致股指连续受挫的直接原因。 华电国际的询价过程给市场带来的冲击有目共睹,选择“华电”这样有海外上市背
黔源电力的询价过程更是直接导致了中小板企业的大幅调整。中小企业板的主要定位是服务于业绩高速增长和规模偏小的中小企业,所以,中小企业板保持相对高一些的平均市盈率是合理的。而黔源电力属于成熟的电力行业,业绩增长平稳,这样一只缺乏高成长预期的股票进入到中小企业板,无形中使中小企业板原有的价值评判标准陷于混乱。整体来看,新股询价制给市场带来的阴影仍在延续。 自沪深股市创建以来,管理层对于IPO的定价政策一直摇摆不定,从最初的固定价格方式定价,到后来的相对固定市盈率定价;从累积投标定价到控制市盈率定价的演变,无不显示出这一点。目前实施的询价制,可以看出管理层欲将IPO定价模式彻底市场化的运作思路,其用心可谓良苦。 但是,彻底的市场化运作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市场具备相对完善的价格发现功能。但作为新兴市场,中国内地股市自诞生那天起就始终没有摆脱政策市和资金市的窠臼,并不具备完善的价格发现功能。 那么,目前的询价制环境又如何呢?从相关规则可以看到,参与询价的机构限于符合条件的数十家机构,使得众多不符合条件的机构无法参与询价,而众多中小投资人更被询价制度排斥在场外。也就是说,定价权实际上掌握在少数大型机构手里,由于机构认购新股后还有一个筹码锁定期,只有过了锁定期之后,这部分股票才能够上市流通,出于资金成本和自身利益的考虑,这些大型机构势必联手压价以提高盈利空间。 如果拿现时的询价制与以往曾经推行并夭折的累计投标定价制相比,仅仅是定价的话语权从上市公司和券商转移到少数大型机构手里,造成的结果也必然是以一种不合理代替另一种不合理。然而,在诸如股权分置等股市根本矛盾亟待解决的今天,前者给市场带来的伤害要远大于后者。 这样一个事关重大、对市场有超强震撼的政策举措,在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和意见反馈的情况下推出,是否过于“举重若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