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苗燕 ○编辑 梁伟
距4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对符合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仅一个多月,“定向降准”的力度再度加大。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定向降准主要目的在于配合结构调整的需求,因而定向对“三农”和小微这两类实体经济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政策方面的倾斜,本质为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此举并不意味着全面降准的可能性加大,也不代表货币政策转向。
“定向降准”范围扩大
5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对“三农”、小微企业等符合结构调整需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实体经济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准备金率。
与上一次的“定向降准”相比,此次“定向降准”的结构、导向政策更加明确,因而范围也有所扩大。除上一次的专项支持“三农”外,此次将支持的范围扩大至“三农”和小微企业。另一个范围上的调整是,有“定向降准”资格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再限于“符合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凡是“三农”、小微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均有可能享受“定向降准”的优惠政策。这意味着,像农行这种专注于“三农”金融服务的银行,以及农信社等机构,未来获得“定向降准”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不过,对于具体哪些银行能够成为二次“定向降准”的获益者,目前还没有确定名单。按照上一次的进程,在4月16日宣布“定向降准”计划后,央行[微博]于4月25日就宣布了最终的“定向降准”方案,时间仅相隔一周。因而,业内人士预计具体的“标准”及名单,也有望在不久后就会出台。
可以确定的是,政策不是普惠性的,不可能扩大到所有银行。否则“定向”的意义就不存在了。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明确表示,对于虽在县域,但主要信贷都投向大企业、非农领域的银行,是不会享受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央行也将加强对这些信贷投向的监测,加强考核和引导。
不代表货币政策转向
在首次“定向降准”政策出台后,市场上就不断预期央行的下一次行动会是全面降准。所以在5月3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再次“定向降准”后,有分析师将其解读为政策的“转向”或者“微刺激”。显然,此次政策的初衷与这种预期并不完全相符。至少,在很多人看来,连续两次的“定向降准”更多是属于结构性的政策。
纪志宏表示,此次“定向降准”主要是“总量稳定、优化结构、疏通‘三农’、小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它的作用是使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和小微的可用资金增加。对“三农”和小微的贷款达到一定比例,可以享受相对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等于是通过加强考核、监测来引导金融机构把资金投向到这些领域。这些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低一些,其财务成本、资金可用的量也会加大。这些都是正向的激励措施,激励商业银行往这样的方向去投入。从这个角度上说,“定向降准”主要是疏通了政策的传导渠道。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在当前经济平稳运行、但下行压力仍较大的情况下,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用调结构的办法,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因而,此次“定向降准”是将“调结构”与“稳增长”的结合,不能将其简单定义为“微刺激”,与上一次的“定向降准”一样,均属于政策的预调微调。同时,连续两个月的“定向降准”政策也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的转向。
央行相关人士也表示,会整体考虑“定向降准”对流动性和货币市场的影响。“总体保持流动性的平稳和货币市场的基本稳定,这是总体的原则。”纪志宏说。此外,影响流动性的因素比较多,央行会在货币政策工具之间进行搭配组合,以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多角度降低融资成本
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也是此次常务会议重点讨论的问题之一。与“定向降准”一样,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会议提出要规范同业、信托、理财、委托贷款等业务,清理不必要的资金“通道”、“过桥”环节,缩短融资链条。据了解,部分同业业务为了绕开监管,会把交易结构设计得非常复杂,将交易链条人为拉长,参与这些交易链条的中介机构,都要从中获得收益,这使得从资金的提供者到资金的需求者这个链条的传导过程中,价格会一再被抬升,企业付出了虚高的成本。而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样的交易过于复杂,交易链条过长,不仅蕴含了金融风险,也损害了银行合规经营的文化。
据介绍,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一直是银监会非常关注的问题,其也对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研究。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张晓朴介绍说,从总体上看,今年以来企业融资成本已趋于稳定甚至略有下降,但跟前两年比还是偏高。张晓朴分析,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短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利率中枢的上移,中长期则会有助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其次,贷款之外的融资中介环节,如担保、抵押品评估等环节,目前收费偏高,不透明;此外,随着企业盈利的下滑,企业自身现金流较为紧张,更多使用外部融资,其财务压力有所增加。
张晓朴表示,下一步银监会将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加大对同业、委托贷款、理财、信托等业务的监管,控制其不合理增长;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行为,使得商业银行自身的负债成本能够稳定;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执行商业银行的价格服务管理办法,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展开对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的现场检查、专项检查,使得商业银行的服务做到依法、合规、公开、透明;在融资担保方面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小微企业担保费用。
为什么不是全面降准
在4月25日央行执行“定向降准”以来,市场对于全面降准的猜测就没有停止过。不过,市场并没有如愿以偿,取而代之的是再次“定向降准”。
这或许让期待全面降准的人有些许失望。在一些权威人士看来,现实情况下,“定向降准”远比全面降准的意义来得更重要些。
首先,“当前经济平稳运行、但下行压力仍较大”是高层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强调要保持定力,用调结构的办法,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三农”和小微是实体经济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此次“定向降准”代表了政策的导向。下行压力需要靠结构调整加以解决。
其次,一季度的数据令市场担心经济增速下滑,降准的预期也是因此而起。但是,7%-7.5%的增速是在合理的区间之内,况且一季度的就业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最主要的是,增速的下降是政府主动调降的结果。市场应该做好去接受和应对7.5%以下增速的心理准备,不要再活在自己的预期中。首次“定向降准”政策落地后,不少投行机构的研报预期将迎来全面降准。机构期待出台宽松政策、期待因此而形成做多的政策面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并不代表机构达成一致的预期就可以改变政策既定的方针,尤其不应该期望以预期来倒逼政策出台。
第三,预调微调是一种持续、渐进的措施。这种渐进式的政策措施比一次性的刺激政策更有针对性,可以避免全面刺激所造成的“误伤”。除了数量型的工具,央行还有很多货币政策工具可以使用,我们也看到央行在不断地运用各种工具进行预调微调。“定向降准”也是其中一种。
第四,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仅靠金融政策或者货币政策来解决。市场也不要给予金融政策过多的压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金融政策只是其中需要跟进的工作之一,更多还是要靠财税、行业性的政策来协调,最主要的还有赖于企业自身。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