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投资伤害了消费

2013年04月17日 02:26  上海证券报 

  谭浩俊

  经济发展要平稳、健康、有序,投资和消费就必须密切协调、良性互动,而不是厚此薄彼、顾此失彼。一旦出现这样的现象,就必须及时调控、迅速改变。不然,经济发展就会出问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IMF)驻华首席代表李一衡[微博]周一发布研究报告称,中国已是过度投资,而为高额投资进行融资所造成的巨大负担为居民所承受,虽然不至于出现危机,但高投资造成的较大隐患不容忽视。

  中国一直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而且潜力巨大。原因不仅仅在于人口世界最多,更在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消费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但从目前的实情看,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没有想像得那么美好,庞大的消费市场,并没有对经济形成有效的拉动作用。相反,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消费已成经济复苏和经济稳定发展的最薄弱环节之一。正是因为消费市场严重低迷,消费空间没有产生消费动力,才直接影响了市场的容纳度,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影响经济复苏的步伐。

  造成消费市场低迷的主要原因,则是投资过度、投资对消费形成了强力挤压,使消费的作用很难得到发挥。据相关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投资占GDP的比重已接近50%,超出均衡水平10~20个百分点。相反,消费率却从2000年的62.3%下降到2011年的49.1%,其中,居民的消费率由46.4%下降到35.4%。所以,看近年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实情,消费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世界上规模最大、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有没有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支撑,不无疑问。

  改革开放前,老百姓口袋没钱,想消费而没有消费能力,消费率却达到了60%多。现在,老百姓口袋中的钱越来越多了,消费能力也越来越强了,可消费率却大大下降了。特别是居民消费,已成为影响消费市场的最大瓶颈和最大短板。说实在的,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消费动力、愿望仍很强烈,只是消费的心理预期越来越低,消费信心越来越不足了。原因无它,就因为制约消费的因素实在太多,促进消费的环境越来越差。其中,过度投资带来的非正常消费负担过多过重,以及各种非生产性投资对生产性投资、大企业对小企业形成的严重挤压,也使得消费者实际消费能力出现了下降。最终,传导到消费市场,就形成了目前的低迷状态。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地方政府普遍患上了“投资饥渴症”、“投资狂想症”、“投资依赖症”,不仅过度发展“土地财政”,将本可以用来发展更多公共事业、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土地收入用于了城市建设、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社会资源使用效率的大大降低,而且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背上了超过15万亿政府债务,更推动了楼价的快速上涨。这让消费如何活得起来,消费市场还如何兴盛得起来呢?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没有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国经济运行状况可能更糟,经济增长率也会更低。这当然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也是有充足理由的结论。但是,高达20%以上的投资增长率,却带不动经济的复苏、带不动经济运行状况的好转,又是为什么呢?要知道,前些年,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也就在20%左右,很多年份还低于20%,但经济增长率却一直保持在10%以上。而且,一旦投资增长率超过了20%,还被认为是投资过热,需要及时予以调控。足见投资效益已递减到了何等程度。

  对比这些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得很清楚,持续不断的过度投资,在对消费形成强力挤压的同时,自身对经济的拉动力也在不断减弱和衰退。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虽然我国的投资增长率一直维持在20%以上,可是经济增长率却一直呈下行趋势。从刚刚公布的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来看,投资增长率超过了20%,经济增长率却未能实现市场8%的预期目标,只有7.7%。可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越来越弱。就算出口疲软对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影响,也不至于影响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何况,在出口疲软的情况下,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原该更加明显、更加有效才是,为什么却作用不明显、效果不彰显了呢?唯一的解释,就是无效投资多了,投资的有效性差了,投资的正面作用与效力下降了。

  在消费受到投资过度挤压的情况下,如果不去认真思考如何改善投资结构、遏制过度投资、缓解投资与消费矛盾、减轻居民投资带来的负担,而只是试图通过出台一些刺激消费的政策来鼓励居民消费。岂不是本末倒置?就算这些政策能够对消费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又怎么可能持续呢?

  所以,必须正视过度投资对消费挤压带来的危害,正视过度投资对经济的伤害,从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整投资结构、规范投资行为,避免继续在过度投资之路上走下去,为启动消费、改善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推动经济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海军南海舰队编队今在钓鱼岛巡航
  • 体育马刺签麦蒂至季末 足协认定周挺行为暴力
  • 娱乐南派三叔坦承出轨婚变:我是人渣
  • 财经京沈高铁环评三度卡壳年内仍难开工
  • 科技Android之父:Android原为数码相机打造
  • 博客美国博主亲历波士顿马拉松赛爆炸
  • 读书前苏联劳改营历史全揭秘:古拉格
  • 教育金饭碗围城内外:公务员只是一种选择
  • 育儿深圳超30万儿童首获成长补贴今起申报
  • 马光远:他们为什么看空中国经济
  • 冉学东:全球进入信用通缩的时代
  • 徐斌:城镇化就是一轮信用扩张长周期
  • 陈虎:地方版国五条为何避重就轻
  • 张明:如何看待一季度的经济开局
  • 黄鸣:看不起商人就是看不起自己
  • 刘军洛:黄金大抄底与新鸦片战争
  • 雷永军:2013年中国乳业看点
  • 张五常:中国房价涨幅为何冠于全球
  • 姚树洁:法国部长比中国科长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