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天龙:CPI与PPI倒挂蕴含经济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7日 02:45  证券时报网

  作者:王天龙

  今年1月份,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4.5%,与去年12月份相比,有小幅回升。普遍认为,1月份CPI数据小幅反弹,主要是受节假日因素影响,预计未来CPI数据可能还会下降。与CPI数据相比,1月份我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则大幅下滑,从去年7月份同比增长7.54%下滑至今年1月份的0.73%。笔者认为,我国1月份PPI与CPI数据预示着我国经济可能进一步下滑。

  CPI与PPI数据能够释放出短期经济增长形势的信号。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理论上对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也还存在争论。一般认为,由于PPI反映生产环节的价格水平,而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根据价格传导的经验,整体价格波动一般是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扩散,影响消费品生产企业的成本,从而将价格影响扩展至消费品。因此,PPI常被看作是CPI的先行指标。但二者之间也有区别,特别是在统计口径上并不严格对应,篮子商品的比重也不相同,因此也有可能出现CPI与PPI不一致的情况。

  很多研究者关注到CPI下降,但PPI在高位运行的情况,即CPI与PPI倒挂,认为这种情况蕴含着很大的经济风险。因为PPI走高往往受到原材料、能源、人力成本等因素上涨的影响,这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挤压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而CPI走低挤压零售等环节企业的利润空间,可能带来比通胀更加严重的后果。

  但笔者认为,与CPI下降,PPI高位运行的情况相比,CPI相对稳定,但PPI大幅下降的情况可能蕴含着更大的经济风险。因为这往往意味着消费物价上涨可能是由于生产供给不足所导致,而传统的治理通胀的总需求办法比如收紧货币等办法可能会导致经济流动性短缺和信贷收缩,进一步影响供给,导致供给继续收缩,但由于刚性需求的存在,供给收缩会继续支撑消费物价上涨,从而可能出现“滞胀”,即经济增速下滑与物价高企并存的情况。

  从我国的经验数据来看,如果出现PPI大幅下滑,甚至下滑速度超过CPI的下滑速度时,对经济来说往往是一个不好的信号,通常会出现经济增速大幅下降。从1996年10月以来的数据看,出现PPI大幅下滑,甚至下滑幅度大大超过CPI比较明显的情况主要有2次,第一次是1997年3月到1998年11月,其间CPI从4%下降至-1.2%,但PPI从0.47%则下降至-5.68%,同时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从1997年一季度的10.4%大幅下滑至1998年二季度的7.2%。第二次是2008年8月到2009年7月,期间CPI从4.9%下降至-1.8%,而PPI则从10.06%大幅下降至-8.2%,同时GDP从2008年二季度的11%大幅下降至2009年一季度的6.6%以及二季度的7.5%。

  目前我国PPI已经从11年7月份的7.54%大幅下降至今年1月份的0.73%,降幅很大,可能预示着一季度我国经济还将下滑。从1月份公布的其他数据,特别是新增信贷数据、社会融资规模、实际使用外资、出口等数据来看,均出现了下降趋势,部分数据下降幅度还比较大,对未来经济运行存在的下行风险应该保持警惕。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