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5月CPI或会继续破5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8日 07:36  中国经济网
图为5月22日,一位市民在海口一农贸市场选购蔬菜。 图为5月22日,一位市民在海口一农贸市场选购蔬菜。

  记者从海南省物价局了解到,2011年4月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5%。

  新华社记者侯建森摄

  我国长江中下游正遭遇特大干旱,市场上对于粮食减产的担忧情绪逐渐升温,部分地区蔬菜价格已经显现大幅反弹。多家机构近日预测,5月CPI仍将维持高位,同比增长预计会在5%以上。

  5月CPI涨势难转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调研员韩孟认为,对于当前价格上涨的各方面预期,可分为专家预期、企业预期以及公众预期。有专家认为价格上涨可能会比较高,且还有继续上涨的压力,另外也有观点认为一些因素的对冲也会产生向下的拉力。作为公众,尤其是对部分中低收入群体来说,总体感觉物价在稳中上行。

  他分析说,当前,影响物价的因素包括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背景下的基本供需关系和市场波动,以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衔接变化。市场方面,某些品种的商品服务价格在从高往低走,如近期原油价格及一些大宗商品价格在下降,这对于一些行业企业成为有利的因素;受自然因素影响,部分刚性需求上升或形成灾情(如长江中下游数省旱灾)。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一些地方经济增长的速度较快,势头饱满,形成旺盛的供给需求。在市场租金方面,日常生活用品的市场用地的来源本应由国有土地划拨解决,但是现实情况是其建在商业房地产之中,房地产租金被分摊到了商品价格之中,房地产价格越高分摊越多,商品价格因之必然上涨。

  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谢太峰指出,尽管原油价格有所回落,但国际地缘局势不稳,油价恐难有大幅回落,这将连带传导影响到国内的物价。还有就是富国普遍债务缠身,如美国的债务早已触及上限,随着债务增长必然带来货币的大量投放,造成全球流动性的进一步过剩,进而对我国的物价上涨带来压力。

  旱灾等天气因素应特别重视

  国家统计局5月24日公布的全国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显示,叶类蔬菜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7种主要蔬菜当中,大白菜、油菜和芹菜等叶类蔬菜的价格分别较上期上涨11.9%、16.4%和11.6%,已连续两周上涨,且涨幅较上期明显扩大。

  业内人士认为,应特别重视长江中下游的旱灾等天气因素的不利影响。

  谢太峰指出,食品价格上涨是中国本轮通胀的直接推手,在我国CPI中,食品价格的权重尽管有所下调,仍占比很高。从近两个月的情况看,食品价格上涨已经有所回落,但干旱的蔓延极有可能再度推升国际农产品价格。目前来看,我国南方干旱很可能会影响到夏粮的收成,成为粮价上升的因素。除了使农产品减产,还将影响到长江水运,更多的运输将转为陆运,物流成本将大为上升。此外,干旱还会影响水电,势将加剧电荒,会对物价造成更大的压力。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蔬菜生产周期较短,价格调整比较快,且现在多是大棚生产,气候条件对蔬菜供应的影响相对较小。近段时间蔬菜价格的上涨属于短期波动,一定程度上也是4月底、5月初菜价大幅下滑的反弹,是否会推动5月份的CPI上升,还要看下旬的情况而定。刘元春进一步指出,肉禽和粮食类价格的上涨会更持久,中长期来说对CPI的影响更大。

  下半年物价涨势或趋缓

  展望下一阶段,从宏观经济的运行趋势来看,专家表示,假如国际国内综合局势均朝有利方向发展,CPI涨幅或会趋缓,对此应持谨慎观察态度。

  谢太峰认为,前一阶段连续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的货币政策对物价上涨的抑制有一个滞后效应,其作用或许会在下半年逐步显现。“但是,前一阶段我们更多地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使银行信贷高度紧张,不利于中小企业借贷并增加供应,负利率又不利于抑制需求,建议做出调整。此外,考虑到滞后效应,应当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适当放缓紧缩政策的出台,以免对物价控制带来不利影响。”谢太峰说。

  韩孟表示,下半年的物价稳定,需要粮食生产和能源供应的保障。能源价格保持稳定成为一项重要预期。如果乐观一点的话,夏粮以及秋粮不受较大影响而稳产,同时国际能源价格的变化有利于贸易,再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责任到位,那么价格上涨的压力可能不会过大。对于物价趋势,需要我们谨慎地观察。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